因為成長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的影響或缺失,還有過早歷經(jīng)創(chuàng)傷性刺激引起的心理變化,給當事人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影響和阻礙,看似年齡很成熟但做事或說話還停留在青春期或是幼稚,難以適應自己的生活圈子,給自己帶來諸多的心理困惑和無奈,是什么原因讓自己的思維停滯,又是誰在影響自己的成長?
見過這樣的一個來訪者,自己的婚姻一直不是很順利,難以找到自己真愛,剛開始接觸時彼此會很珍惜但在慢慢接觸中不知道為什么對方就疏遠自己,現(xiàn)在讓自己對婚姻感到很是恐懼,害怕談及婚姻,但又不知道為什么,內心又苛求尋找屬于自己的真愛。通過咨詢溝通,知道來訪者小時候很少與父親溝通,父親也是很嚴厲保守,很少與女兒交流,這也讓來訪者從小就對爸爸有心的距離,想靠近尋求依賴但又對爸爸產生隔閡,就像當事人在咨詢中所說,在戀愛中自己都想不明白,總是在有意無意尋找父親式的戀人,只有這樣才會讓自己找到一種寄托和安慰,但在認識接觸后,由于自己找的是“父親”,想在對方身上得到父愛,想在對方這里撒嬌任性做一個小女孩,開始對方還可以接受,但時間長了,就會受不了然后就是逃離,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是這樣,當對方在問自己是否愛時,也沒有懷疑過,真的很愛,很享受兩人在一起的感覺。這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戀父”,換個角度說也是“戀母”情節(jié),因為在女孩(男孩)成長過程中,始終無法與父親(母親)實現(xiàn)心理分離,這包括父(母)親對女(男)孩父愛過多或太缺乏,或者是因為父母本身的原因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的痛苦。
還有就是孩子過早失去父母的愛或成長中父母一方的缺失,常常會讓孩子將對父母的愛情感轉移到現(xiàn)實中的某個人身上,或是小時候經(jīng)受大的刺激和挫折,特別是針對孩子自尊和意識方面給孩子內心留下創(chuàng)傷,父母經(jīng)常吵架或是對孩子的指責和抱怨都會不經(jīng)意間在孩子心底留下烙印,在孩子慢慢長大后在某一時刻就會喚醒,讓孩子難以接受和遭受折磨,這里或多或少作為父母都難以推脫責任,就像當下所謂流行的婚外戀或是找不大的成年人,他們不是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而是內心深層有自己的無奈和苦衷,需要時間來重新認識和理順,而不是所謂的大道理就可以讓當事人挽回,因為他戀的這個人或他內心的小孩一直跟隨自己左右,或者說當事人自己也是一個受害者。
在孩子童年或小時候沒有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就會缺失,常常拒絕或回避一切不確定的因素,特別是小時候與父母的關系發(fā)展不好,在慢慢長大分離就會讓孩子感覺到焦慮,沒有安全,即使走進婚姻,對愛人的索取也是更多的呵護和關愛還有包容,在工作和學習中也能夠感受他身上的壓力和無奈,一直不能滿足,一直在抱怨別人的不是,希望對方能夠多一些時間陪陪自己,希望別人能夠另眼相看自己,希望自己是大家的中心,個受到眾星捧月般的照顧,但又有誰有這份耐心呢?
“情節(jié)”不等于“愛情”,一份成熟的愛不完全是建立在“情節(jié)”的基礎上的,想擁有屬于自己的真愛,想得到內心的那份苛求,首要是讓自己“破繭而出”,解開自己內心的情節(jié),讓一個嶄新的自我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告別“小孩子”的情節(jié),以成熟的心態(tài)去尋覓屬于自己成熟的愛。
當自己困惑無助時,不是糾纏在自己的怪圈中,能夠及時跳出來尋求幫助,讓心理老師協(xié)助自己理順自己的思緒,找回屬于自己的真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會擁有屬于自己的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