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多地替代子女排解壓力會導致個人社交能力的萎縮,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僅是社交恐懼,還會徹底厭惡社交活動,幾乎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边@是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袁岳日前發(fā)表的博文《從社交恐懼到社交厭惡》中指出的觀點。目前很多教育專家認為,社交缺失與社交能力弱化已經(jīng)成為如今青年一代中比較普遍的問題。連云港心理咨詢
多數(shù)青少年恐懼社交
袁岳博士斷言:“現(xiàn)在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基本上只相當于一個七八歲孩子的水平。而存在社交障礙的95%以上的原因都在于孩子在上學期間沒有機會走入社會,從小就不與別人打交道,只是一味讀書考試?!?/FONT>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相關課題組研究員朱松概括了造成當代青少年普遍社交障礙的原因:教育是以考試為導向的,來自學校和高考的學習壓力特別大,春游、夏令營等活動這幾年變得越來越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社交機會。家長、學生自己,都認為應當把學習放在首位,甚至將學習作為學生的全部生活。
性格外向的小楊,朋友廣泛,從來都不覺得自己與別人打交道時存在障礙,然而剛剛做汽車銷售的工作一年多,卻遇到了社交困惑:他很奇怪為什么自己工作之后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汽車銷售的工作讓他幾乎每天上班下班都是賠笑吃飯,工作上的強迫社交越多,他對與人打交道的厭煩情緒就越重。但他明白自己需要這份可觀的收入來維持日常生活中的開銷,又不得不繼續(xù)社交過度地工作下去。在工作之余,他變得越來越孤僻,話越來越少。他懷疑自己患了“強迫社交癥”。
朱松說:“這是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緩解,每個人每天的社交量是有限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不能過近。因為工作的社交過度而帶來工作之余的社交回避是源于一種正常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機制,無可厚非?!?/FONT>
然而袁岳卻認為,這種“社交過度”是一種偽觀念,因為過去人們也同樣工作同樣社交,沒有人抱怨過“社交過度”,而在現(xiàn)在,正是因為孩子們從小的社交不足導致了他們長大工作時對社交的反感和厭惡。
孩子社交受父母影響有多大
有不少家長有這樣困惑,比如自身的學歷高低或者職業(yè)的因素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呢?還有,父母能力有限人脈也不旺,不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社交環(huán)境,是不是孩子也會變得內(nèi)向呢?
這是多數(shù)人認識上的一種誤區(qū),其實無論學歷還是職業(yè)與社交能力都是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袁岳說:“我們通常認為博士生的社交能力差,那是因為博士生可能從來就沒有走出校園走入社會,所以他們的社交能力得不到發(fā)展,是停滯的。然而相比之下,其他同齡人可能都已經(jīng)在職場上打拼多年了,自然社交能力會好很多。人們年齡越大,來自外界的社交需求和社交壓力就越大,所以相對來說,社交能力得不到提升的博士生們就會被認為是社交能力不佳。”
“家庭收入還有人脈關系與孩子的社交能力沒有直接聯(lián)系?!痹老壬f,“據(jù)調(diào)查,通常是工薪家庭中比較貧困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容易成才,因為他們更加獨立,能夠更早地得到鍛煉,更早地去社交和打拼。相反家庭條件越好,父母創(chuàng)造的機會越多,孩子就越不可能利用這些機會?!?/FONT>
朱松說:“雖然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父母的收入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和父母的性格和日常社交行為能力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從遺傳學角度講,性格是遺傳的,如果父母是比較內(nèi)向不善與人打交道的人,孩子通常也是這種類型的人;另外,孩子在后天成長的過程中,會效仿父母的行為和處世方式,這也造成了孩子和父母的社交能力往一邊倒的現(xiàn)象。父母先改變,去增加自己的社交行為,提高社交能力。”
專家建議:提高社交能力
應從改變教育形式入手
朱松給出了建議:教育導向要改變。學校應該認識到對孩子社交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朱松說:“根據(jù)了解,日本、美國學校都開設專為鍛煉學生社交的活動性課程,他們稱之為‘遠足課’。比如在美國,當學生讀初中的時候?qū)W校會組織學生到城市的近郊去游玩,高中的時候組織學生到國內(nèi)的其他城市看看,大學的時候要求學生出國走訪交流,而這些都是按規(guī)定算學分的。國內(nèi)的課程是不是可以借鑒呢?”
朱松指出:“現(xiàn)在獨生世家的家長擔心孩子在活動時出意外,學校更擔心在組織活動時孩子出意外,學校要承擔責任還要賠很多錢,這直接導致了學校組織的活動越來越少。針對學校和家長這樣的顧慮,是否可以通過給學生上保險來減輕學校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