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進門診辦公室,有點小心翼翼地坐下來,不安地抬眼看了我一眼,說:“嗯……醫(yī)生,我總是很害怕,怕人?!?4歲的小伙子,身高一米七左右吧,長得也算眉清目秀,神情間卻透著著一絲恐慌和憂郁。他說,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之后就逐漸發(fā)現自己在人多的地方會很不自然,會突然額頭冒汗、手心發(fā)涼。特別在女孩子多的場合,他有時候甚至呼吸困難,連話都說不出來,就想著趕緊逃離現場回到自己的房間。這種情況發(fā)生得越來越頻繁,他就盡量地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集體活動能推掉的就肯定不會參加。但是工作生活不可能不接觸人啊,所以他覺得這種日益增加的恐懼讓他喘不過氣,快要崩潰了。每天坐公車上班對他來說簡直是折磨人的事情。為了避開那擠破頭的上班高峰人群,他每天總是早早起來,首班車******個上車的總是他,上車后他必然會坐在最后一排。要是哪天睡過頭無法******個上車,那無疑就是比噩夢還恐怖的事情。準點而奇怪的行為使得那條路線的公車司機沒有不認識他的。而在公司里,他選擇了一個角落里的位置,每天就是靜靜對著電腦,盡量避免同事間的談論和聚會,以至于同事都私底下說他有病不正常。
“醫(yī)生,怎么辦?我沒辦法擺脫這種恐懼,我也知道我害怕的根本不是什么具體的事物,但我就是無法控制這種恐懼感的產生,無法控制地冒汗全身發(fā)抖,周圍人一多我就恨不得地上有個洞給我鉆進去……”
社交恐懼與童年創(chuàng)傷有直接關系——廣州白云心理醫(yī)院心理醫(yī)生魏羽
這是典型的社交恐懼癥:他害怕社交場合中的人際接觸,對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總擔心自己會因為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而被別人嘲笑,而一旦感覺自己置于眾目睽睽之下,就會出現全身發(fā)抖、冒汗、口吃、頭暈甚至暈厥過去。這種人總是處在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而無法正常社交生活和工作。心理學認為,“社交恐懼”這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與人在童年時期的某些行為印痕或情感創(chuàng)傷有直接的關系。
后來得知,他6歲之前母親大病,父親帶著母親外出四處求醫(yī),他則被寄養(yǎng)在阿姨家。“阿姨沒有對我不好,但是,當她吃飯時只給表姐表弟夾菜,當我做錯事情她一言不發(fā)盯著我卻不批評的時候,我就覺得特別難受,那時候我就想是不是爸爸媽媽都不要我了?我不敢跟表弟他們吵架,也不愛說話,因為那不是我家……”幼小的他在極度的孤獨和自卑中就這樣一直等到幾年后母親的病情出現好轉才被接了回家。
六歲到八歲,是他人生中最開心最幸福的時光?!皨寢尯芴畚遥偸墙o我做很多很多好吃的,陪我玩陪我做作業(yè)……有媽媽愛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可是,幸福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還沒來得及給兒子更多的愛,母親就在他八歲那年底突然病情復發(fā),不久就病重不治去世。年邁的奶奶把他帶在身邊悉心照顧,然而再次成為沒娘的孩子,他看誰的眼光中都有了一絲怯怯的神色,愈加變得與年齡不相稱的安靜。
從小學開始,他的學習成績就特別優(yōu)異,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一直是個懂事不讓人操心的好孩子,是同齡表兄妹羨慕的對象。大學畢業(yè)后找了份高薪工作,一心想著努力過上舒適的生活,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對人恐懼的行為,以致工作和生活大受影響,精神面臨崩潰。
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說,6歲之前的小孩子是極其需要母愛的,特別是0到3歲這個階段,如果得不到足夠的母愛關懷,小孩潛意識里就會覺得自己是不被人喜歡的,自己是不好的,因此也就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形成自卑,多疑,孤獨、憂郁的個性。
從他的成長過程不難看出,他努力刻苦學習去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就是要努力使自己變得優(yōu)秀、變得完美,來得到身邊人的肯定和贊賞。表兄妹的欺負、阿姨異樣的眼光、小伙伴們的議論……幼年寄養(yǎng)在阿姨家的種種經歷,都是他努力要擺脫的,而對于他來說,努力讀書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使自己得到肯定和尊重是擺脫屈辱的******途徑。工作之前,他做到了。因為學校的環(huán)境,只要你肯努力付出比別人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上出成績是不難的。而走出象牙塔,社會并不公平公正,工作也不如學習般單純,并不是人人努力后就能得到回報,不善與人打交道屢屢受挫,他再也無法達到自己心目中的要求。他無法使自己在工作中變得完美,無法使別人喜歡他,自卑的他開始害怕、恐懼,一系列異常癥狀開始頻頻出現。由于母親在他心目中偉大圣潔的形象,使他在面對女性的時候都不自覺地將對方看得多么的完美高尚而自己是多么的卑微低賤,以至于怯懦到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而無法正常交流和相處。
這種內在的自卑一日不消除,他將永遠陷于社交恐懼當中。因此對這位年輕的小伙子,需通過多次的心理疏導,循序漸進才能幫他糾正心理上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