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調查,目前我國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養(yǎng)著。他們就是所謂的“啃老族”。由于這個年齡的人大多在20到30歲,所以這種現(xiàn)象又被稱為“2030”現(xiàn)象。
典型個案:小雨成了“啃老族”
小雨今年25歲,身高一米八,長得高高大大。但是,他大專畢業(yè)兩年了,至今仍然閑在家里,說是要等到有合適的工作再去上班。其實,小雨剛畢業(yè)的時候,是有一份工作的,只是工作不久,小雨覺得工作壓力太大就辭了職。小雨媽媽聽說兒子的工作很累,更是心疼,就讓兒子在家等著,托一個親戚再找個好工作。
小雨是獨生子,父母已年過五旬。母親幾年前下崗,就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養(yǎng)活全家。小雨父母總是念叨,孩子生在這個家真是受罪了。既然覺得欠孩子的,對小雨,父母自然就百般疼愛,從小就盡力地滿足孩子。而且,小雨凡事都是父母全方位地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伺候得很周全。小雨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上小學二年級了還不會系鞋帶,直到一次學校組織比賽,其中一項活動是系鞋帶,這才讓他在一個晚上學會了系鞋帶。
轉眼,小雨長大了,直到去外地上大學,媽媽總怕他在外面受苦,便常常給小雨寄錢,而自己卻省吃儉用。養(yǎng)兒防備老嘛,將來要指望兒子??!
沒想到,小雨畢業(yè)兩年了,至今還在家里吃閑飯。每到吃飯的時候,父母總怕兒子心情不好,還要小心翼翼地讓兒子吃好喝好。母親還隔三差五地主動遞上些零花錢,怕兒子手頭為難,更怕兒子心里為難。
最讓父母發(fā)愁的是兒子的婚戀大事。還好,小雨從去年有了女朋友。兒子有了女朋友,也到了歲數(shù),雖說沒有工作,可該結婚還是得結婚啊。年輕人結婚都要樓房。按如今的房價,至少也要幾十萬。家里哪來這么多錢?可是不給兒子買好樓房,豈不是對不起兒子,將來怎么指望兒子?于是,小雨的父母想盡了一切可以想到的辦法,在親友中挖掘了一切可以挖掘的潛力,結果是積蓄加集資加貸款,總算給兒子買了房,結了婚。當然,一切借款和貸款,小雨沒有一丁點兒責任,父母也沒有讓兒子承擔的意思。
婚后,小兩口過得倒是挺好。小雨的妻子本來在一家企業(yè)里打工。后來,小雨說妻子的工作太累,干脆不讓她去上班了,說一塊等待好工作。這下好,小兩口一日三餐來父母家吃飯,飯后回到自己的樓房里等待好工作。結果是好工作沒等來,小兩口反倒都不愿出門了。特別是小雨,每天吃完飯就是看電視,連人都不愿見了。
小雨的父母這才感到不妙。一來擔心兒子成了廢物,怕指望不上了;二來擔心這樣坐吃山空,不要說還賬,就是吃飯都成了問題。為此,小雨的父親內退后繼續(xù)返聘在單位里看門,小雨的媽媽擺起了貨攤??墒牵∮暌廊还饰?,繼續(xù)在家里等待合適的工作。小雨的父母實在困惑不解:孩子這是怎么了?這可怎么得了??!
心理探源:親子一體化心理的苦果
小雨這是怎么了?按時下一個時髦的說法,小雨成了“啃老族”。
有人把啃老族稱為“新失業(yè)群體”,這實在有點勉強。因為他們是放棄工作,是拒絕工作,是逃避責任。即使上面談到的最后一類,也是不愿再就業(yè)而“主動失業(yè)”的?!疤量唷?、“太累”,這幾乎是啃老族拒絕工作的共同理由。而他們正在老去的父母,卻為了生計埋頭在“太辛苦”的工作里。所以,嚴格說來,啃老族從根本上說并非失業(yè)惹的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啃老族”呢?
雖然“啃老”現(xiàn)象并非中國獨有,可確實在我們的國家里這個問題更突出。原因當然是復雜的,有社會的影響,有教育的關系,但關鍵的還是家庭。說起家庭方面的原因,我們會自然想到父母對兒女的溺愛。但從心理學角度看,更深層、更根本的原因,關鍵還在于我們所特有的家庭親子觀,啃老族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親子一體化心理”的一顆必然的苦果。
在我們的親子關系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上的一體化傾向。雖然孩子從降生起,與母親身體連接的臍帶已經(jīng)切斷,但是,親子之間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上的臍帶,讓親子成了心理上的“連體人”,彼此都失去了應有的獨立性。于是,親子之間彼此的權利與責任界限幾乎消失了,于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由于這種親子一體化心理,一方面,使父母認為窮其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子女;另一方面,讓子女以為接受父母的一切也是理所當然。于是,一面是子女心安理得地啃老,一面是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正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而且,在親子一體化心理中,與其說是子女缺乏獨立意識,不如說是父母更缺乏獨立意識,或者說,是父母對子女的強烈的依賴意識,“培養(yǎng)”了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意識。于是,“啃老”便是必然的結果了。
不用說純粹地啃老族在直接啃老,即使不少有工作的子女,不也在心安理得地間接地啃老嗎?不信,看看有多少年輕人的樓房是自己獨立購買的?再有,現(xiàn)在的啃老族絕大部分是最初的獨生代。這又加重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親子一體化心理,親子之間有了更大的依賴性,更缺乏彼此獨立的意識。也許正是因此,郝麥收先生與兒子的親子獨立協(xié)議,才顯得那樣彌足珍貴。這份協(xié)議說白了就是,兒子18歲后不靠父母,父母老了不靠兒子。這本來似乎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之所以傳為美談。還不是因為很多家庭中兩代人都不能彼此獨立?為什么?關鍵就是因為親子一體化心理。
啃老是對生活的逃避,逃避的直接結果,是得到了家庭庇護這樣暫時的“好處”。人的行為一旦得到好處,就會被強化。于是,啃老成了一種“持久戰(zhàn)”。像小雨那樣,拿“等合適的工作”這個借口,一等就是兩三年,而且,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還將繼續(xù)等下去,啃老將永無終日了。因為逃避生活的最終結果,是讓人成為一個廢人。問題的嚴重性決非到此為止,啃老族,不但影響老一代人的生活,更會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對父輩,他們缺乏贍養(yǎng)能力;對子女,他們無力承擔教養(yǎng)責任。如此下去,這就不僅是可怕的家庭問題,而且會引發(fā)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問題如此嚴重,豈能再等閑視之?解決啃老族的問題,自然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從心理學角度說,關鍵是兩代人共同來積極進行心理自救。
心理互救:父母的應對策略
一是轉變觀念 由于傳統(tǒng)親子觀念的影響,父母無怨無悔地為子女傾盡畢生財力、精力,直到子女成年,都無法從這種無條件全方位奉獻的慣性中解脫。所以,拯救啃老族,父母首先需要從根本上轉變親子觀念,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整,真正切斷親子之間的心理臍帶,徹底破除親子一體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認識到,即使親情再濃,兩代人也是彼此獨立的人。
二是調整認知 有些年輕人是由于虛榮心理或攀比心理,而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yè)困惑中,無奈之下開始了啃老的生活。不用說放棄工作逃避在家者,就是有些盲目考研者也是這樣。所以要調整認知,改變就業(yè)觀念。年輕人應該深刻認識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發(fā)展,剛剛開始人生,******的光榮是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何況,從社會責任感而言,就業(yè)是成年人的基本標志之一。經(jīng)濟上不能獨立的人,何談作為“人”的社會意義,又何談人生?
三是挑戰(zhàn)自我 如果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透視,可以說,不管哪種原因,啃老族的內心深處沒有一個人能有真正的好感覺。因為啃老意味著寄生,作為一個年輕人,寄生生活絕不會找到心靈的安寧。因為寄生是一件羞恥的事,是一件痛苦的事?!爸獝u近乎勇”,年輕人要勇于面對自己的內心,勇于挑戰(zhàn)自我,從而激發(fā)獨立意識,激發(fā)自強精神,激發(fā)嘗試的勇氣,進而激發(fā)自立的潛能。
四是拿出行動 其實,不少年輕人內心并不認可在家里啃老。因此,經(jīng)過上面的心理調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動了。在行動之前,人們常常會有一種心理定勢,習慣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難。這就是有些人放棄行動的心理原因。但是,一旦我們行動起來,會發(fā)現(xiàn)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五是逐步前進 為了減少行動中的困難,******在行動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必要時可以在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指導下進行。比如,******步是開始承當家務,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門,第三步嘗試比較容易適應的短期工作,第四步從事比較長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謀求比較理想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來不斷自我強化,促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強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