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jié),是孩子們的節(jié)日。于是,在學校、在家庭,大家都在忙碌著為孩子買禮物、玩游戲、搞活動、做節(jié)目,一派熱鬧氣象。然而,孩子真的是最需要關照的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
下午心理沙龍時值六一兒童節(jié)前夕。活動的主題是:夫妻關系中,最讓我感到幸福的時刻分享。
伙伴A:感覺最幸福的時刻是我洗完腳后,他幫我修腳。那種像小女孩一樣被照顧的感覺,好溫暖。
伙伴B:有次我生病了,他二話沒說,就幫我做好了飯,叫我起床吃飯。那感覺好幸福。
伙伴C:有次我在外面玩到很晚,心想回家一定會挨批。沒想到他卻意外地關心我有沒有吃飯,在外面冷不。我就像做錯事的孩子一樣,即內(nèi)疚又好感動。
伙伴D:當孩子跟我頂嘴的時候,他會站在我的一邊。幫助我說話。這時我會感覺特被保護。
伙伴E:回到家里,她做好了飯菜。吃上可口的食物,就覺得特別幸福。
伙伴F:跟他一起看電視節(jié)目,陪孩子一起玩,是我最開心的時刻。
等等。
分享著分享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呈現(xiàn)出來了。原來,雖然已經(jīng)成年、進入到了婚姻中、為人父母,但是,幾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內(nèi)在小孩”,都有一些未被滿足的渴望。而這些渴望,正是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愿望,被無意識地帶進了婚姻當中。我們無意識地反婚姻中的另一半當作“理想化的父母”,下意識地認為,對方可以無條件地了解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渴望。當自己的另一半恰好滿足了自己的愿望時,就會感覺特別幸福。
伙伴G:生日那天,我滿心希望他主動給我買回那條我心儀已久的項鏈??墒堑鹊酵砩弦矝]有任何消息,他竟然毫無知覺,我大怒。后來,兩個人雖然又上街買了項鏈,可我半點興致也沒有了。
是的,當我們無意識的渴望被滿足時,我們就會覺得很幸福。就覺得找到了最合適的人。但是,當我們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是何等地失望和憤怒。甚至會覺得自己是何等的不幸:我怎么就瞎了眼,找了這樣的一個人?!
其實,夫妻關系中所有的沖突,幾乎都可以歸結(jié)為兩個“內(nèi)在小孩”要求被照料的矛盾。
成年人,跟自己的沖突呢?本質(zhì)幾乎也可以歸結(jié)為內(nèi)在小孩的被照顧。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內(nèi)在小孩,不了解自己的渴望。所以就談不上照顧它了。
在關系中,那怕是親子關系中,由于忽略自己的渴望,會導致怎樣的狀況呢?一位媽媽抱怨說天天為兒子做飯洗衣什么家務都包攬了,兒子卻不懂得感恩。其實,在媽媽過度照顧兒子生活的同時,投射的是自己未被照料的愿望。抱怨兒子不懂感恩,同樣是自己做出犧牲而得不到關愛的失落。
所以,最需要被關照的人,是已經(jīng)成年,卻未被滿足渴望的“內(nèi)在小孩”。不管是不是兒童節(jié)。
那么,兒童節(jié),在喧囂的熱鬧背后,誰是最被忽略的人?誰是最需要關照的人呢?
在心理沙龍結(jié)束后,我邀請伙伴完成一個作業(yè):發(fā)現(xiàn)自己對另一半的需要是什么?有哪些期待希望對方滿足自己?有哪些渴望希望得到實現(xiàn)?
之后,以什么方式來照顧并滿足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