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做個案,接觸過幾個80末、90后女孩,發(fā)現(xiàn)她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對自己的不滿意:“我不喜歡我的身體,我長得一點都不好看?!?;“我覺得自己沒什么好,比別人差出好遠?!?;“他為什么對我那么好,我覺得自己不值得,沒理由對我那么好?!保弧坝袝r候覺得自己還行,可更多時候覺得自己很差,特別是想要的沒得到,或發(fā)生了預料之外的事情,我******件事就是否定自己?!?/span>
每每聽到這些話,感覺心里很疼,心疼的疼,為這些年輕人惋惜,在最美好的年華,他們卻對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視而不見,在妄自菲薄中消耗著寶貴的生命力量。
著名的心理學家,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創(chuàng)始人薩提亞女士認為人有三度出生,人在******度出生里就有了足夠的資源,但是在第二度出生后資源開始被掩蓋,從第三度出生開始,人又可以找回這些資源。
------------------------連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詢中心
******度出生,是指當受精卵形成,人的成長力量就被激活了,從胚胎直到離開母親的子宮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用哭聲宣告生命的誕生。所有人的生命都要經歷這一歷程,所有人都來自于同一大宇宙的源頭,從這一角度看,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價值。然而,每個初來人世的嬰兒又攜帶著DNA、家族氣質遺傳等獨一無二的個人特質,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珍貴的生命存在,世界上不會再有另一個你。
第二度出生,是指隨著嬰兒離開子宮并慢慢長大,在與主要撫養(yǎng)人及與原生家庭的互動中,形成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應對模式。另外,成長過程中遭遇的重大事件、其他重要他人的影響,也會對人的應對模式有著重大的影響(當然,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也決定著他/她的應對模式及被影響的程度)。在這個階段,人會為了求生存而將來自于權威、家庭及社會的觀點/信念/規(guī)條等納入自己的系統(tǒng)當中,這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人們依賴外部的評價系統(tǒng)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第三度出生,是指“我們成為我們自己的決定者”(Satir&Banmen 1982),我們覺察到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被隱藏、被否定、被壓抑的本性,重新定義我們的生命故事,接納并欣賞我們不完美但獨一無二的生命本質,我們不再仰賴外部的評價系統(tǒng),內外更加和諧一致,有更高的自我價值感、更負責任,并擁有選擇的自由?!斑@是一種整合后的新的自我意識,是一種覺察和欣賞,覺察和欣賞我們如何管理、理解和發(fā)現(xiàn)作為一個人的奇跡?!保?/span>Satir&Banmen 1982)
前兩度出生我們是身不由己的,而第三度出生卻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決定的,薩提亞相信人性本善,每個人都具有天賦的資源,每個人都是生命力的獨特展現(xiàn)?!拔覀兩鷣砭途邆湮覀兯枰娜浚屪约撼蔀樾腋?、有能力、值得尊敬的人?!保?/span>Satir&Banmen 1982)
記得小時候,在冬天,家里總會儲備好多土豆,一般會放在走廊通風的地方,我發(fā)現(xiàn),雖然外在環(huán)境并不適合土豆的生長,這些土豆總會發(fā)芽,是那種白色細長的幼芽,與那些土里生出的粗壯的綠芽不同,不過這些幼芽總會朝著遠處走廊窗戶的方向生長,這些土豆在惡劣的條件下,仍在努力的實現(xiàn)自己。生命科學的研究早已證實,生命的過程是主動的過程,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無論外在環(huán)境如何,生物的行為都是朝著維持、加強、繁衍的方向發(fā)展。這是生命的本質,這一傾向貫穿生命的始終。人類心理的發(fā)展也符合這一規(guī)律,人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傾向。
說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有疑問,為什么許多人的成長歷程似乎是違背這一規(guī)律的,比如有的人被“我不夠好”“我不配得”的潛意識控制,一切還未開始,便已結束;有的人碰到幾次挫折就一蹶不振、癱軟無力,并由此得出結論“我就知道我不行”;有的人總是強調客觀條件,要么沒有條件,要么時機還不成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現(xiàn)象的共性是,人的生命力被內耗了,人自我實現(xiàn)的天賦能力被阻滯禁錮了。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這個世界上跳的******的動物是跳蚤,能跳自己身高的100倍??茖W家把跳蚤放到一個透明的玻璃量筒里,上面蓋一個玻璃蓋,那個跳蚤每次一跳,嘣,碰到腦袋上了,很痛,漸漸的它就學會不再跳那么高了??茖W家把那個玻璃蓋繼續(xù)往下移,跳蚤一跳,嘣,又撞頭了,幾次后,它就學會了讓自己跳的更低一點。于是科學家把玻璃蓋繼續(xù)往下移,慢慢的,跳蚤跳的越來越低,最后甚至連跳也不跳了。
人也是如此,就在人的第二次出生階段,為了求生存,為了得到愛、肯定和安全感,人將自己慢慢的限定于各種信念、規(guī)條和人生腳本當中,形成各種自動化的反應模式。失敗的,被否定的,被拒絕的各種經驗,漸漸讓我們產生自我懷疑,從而歸結為自己不夠好,能力不夠;或者曾經我們很優(yōu)秀,但是沒有得到及時的肯定和正向的反饋,那些特質被忽略和隱藏,我們漸漸失去了本來的那個自己。
就像上文的跳蚤一樣,它失去了跳的能力了嗎?顯然沒有,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具有的天賦資源一直在那里,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去使用。
說到這里,問題自然又來了,我們該如何去聯(lián)結到內在的天賦資源呢?
要聯(lián)結到內在的天賦資源,首先要找到我們失去聯(lián)結的根源所在,那個根源就是,價值感不高。
自我價值就是你認為你自己是不是有價值的,是不是值得被愛、被關注、被尊重…的,薩提亞把它比喻為罐子,里邊裝的是人類普遍的渴望,首先是愛,其次是安全感、自由、尊重、認可….等等。
我們每個人出生時,是沒有自我價值的概念的,我們完全活在當下,通過哭鬧和其他肢體語言自由的表達自己。我們在與當時的主要撫養(yǎng)人/教養(yǎng)人的互動中,去學習確定自己的價值感。這樣做媽媽喜歡,那樣做爸爸不開心,為了得到父母或權威的愛和關注,我們慢慢在內在建立了許多的規(guī)條和信念。如果家庭奉行完美主義,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論怎么做都達不到要求,會漸漸形成“我是無能的”自我概念或者也成為一個完美主義著,內在永遠覺著“自己不夠好”;如果家庭過度高壓,孩子會變得叛逆或者退縮,無論任何一種,孩子的內在都會有“我是不好的”聲音在評判自己;如果家庭過度溺愛,孩子會自我中心且內心有個索愛的黑洞,永遠也不能被填滿;如果在過度保護中長大,孩子事事都要依賴,不敢嘗試和冒險,內心深處有“我不行”的自我評斷;如果在過度懲罰的家庭長大,孩子要么學會以暴制暴,要么非常軟弱,在內在兩種都認為自己“我不好”;如果從小被忽略和拒絕,孩子內在的價值感******,“我不值得”“我不如別人”的信條會如影隨形,控制著他/她成人后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原生家庭,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認可的其他重要他人或遭遇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也會影響到其內在的價值感。而一個人的價值感是人類最核心的本質,一個價值感高的人,會自然聯(lián)結到與生俱來的內在資源,讓生命活出本然的樣子,真實、坦然、柔軟舒緩而又果敢無畏。
當一個價值感不高的人成人以后,他會一方面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一方面想方設法通過其他人/事/物去證明自己。將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別人和環(huán)境上,所以他常常被別人和環(huán)境所控制和影響。這個人總是拿著空空的罐子,告訴別人“請你施舍點吧,我需要肯定,需要關注、需要愛….”
曾經有一個乞丐,在路邊坐了20多年,他一直以為自己只能以此為生。
一天,一個陌生人經過,這位乞丐目光呆滯,機械的舉起他的破碗,嘴里喃喃的說:“可憐可憐,給點吧”陌生人說:“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然后問乞丐:“你坐著的是什么?”乞丐答:“什么都沒有,只是一個舊箱子而已。自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坐在上面。”陌生人問:“你曾打開過箱子嗎?”“沒有,從來沒有。.”乞丐又說:“有什么用,里面什么也沒有?!蹦吧藞猿值溃骸澳愦蜷_箱子看一看?!?/span>
乞丐不以為然地試著打開箱子。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箱子里裝滿了金子,乞丐充滿了驚奇與狂喜。
我們價值感的滿足就像乞丐舊箱子里的金子,不是來自他人,而是來自于自己。
這其實就是前文提到的人的第三次出生,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提升自我價值感就是停止向外尋求轉而向內,愛自己,讓自己內在和諧,相信自己的價值,獲得滿足,把自己的空洞填滿,從而收獲和諧的關系,包括與自己的、與他人的、與世界的。
提升自我價值感就是要重新評估過去的經歷,找到那些限制性的信念/規(guī)條,找到自己卡住的地方,轉化、放下。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可以通過讀書、上課或求助于心理咨詢等來做到。
提升自我價值感首先要學習如何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弱點、接納自己的失敗、放下對自己的評判、挑剔;其次要懂得欣賞自己,看到自己擁有什么而非聚焦于自己沒有的;最后是慶祝,慶祝我們生命的頑強,慶祝我們自己作為一個生命的奇跡般的存在。
當一個人從哀嘆“我想要被愛”到述說“我被我自己愛著”的時候,轉化就發(fā)生了。(Satir)
我們只有看到了自己內心的美好,才能真正看到別人的美好,我們只有先感受到了對自己的愛,之后才可能去愛別人,杯滿則溢就是這樣的道理。當我們不是仰賴他人和環(huán)境來得到肯定和愛的時候,我們才能體驗到真正的自信,這時的自信更多是源于內在的自己,這樣,成長的潛能就被釋放了,我們就與自己的內在資源,也就是自己的生命力聯(lián)結起來了。
薩提亞曾說,“我喜歡用老鷹來比喻我們與生命力聯(lián)結時的狀態(tài),老鷹在空中滑翔的時候,是毫不費力的,它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在氣流上方“漂浮”(floating)。當我們與生命力聯(lián)結時,我們就可以像老鷹一樣,在生命力的上方“漂浮”,從而自在的滑翔。
聯(lián)結自己的生命力,活出自己是我們今生的使命。找回自己是一條并不平坦的道路,讓我們用柴陵郁禪師(宋)的詩偈共勉吧: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升,
照破山河萬朵。
把這篇文章,送給已經走在路上,或者即將上路的朋友。
----------------------連云港心安草心理咨詢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