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交友節(jié)目雖然速配率高,但是真正結婚的人非常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們假設婚姻的前提是愛情
愛情在社會心理學上的解釋是:它是比人際吸引更復雜更高層的概念,包括審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喚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內的一種強烈的情感狀態(tài)。
而愛情的產生和消退的過程相當復雜。
試問有幾個人能肯定的將娛樂節(jié)目里的速配稱為愛情?
第二,我們從動機上來分析參加這類節(jié)目的人的心理
這又牽扯到中國的文化視覺,雖然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已經開放了不少,但人們內心始終對婚姻和愛情有著相對傳統(tǒng)的認知,這樣的認知又必然影響人的行為,雖然沒有經過調查,但我覺得大多數參加這類節(jié)目的人都有著一定的防御心理在里面,雖然每個人的動機不盡相同,但至少都為自己留有余地。其中不乏有人純粹是為了得到認可,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三,關于需要和需求的差別
需要和需求:是個體在生活中缺乏某種東西在人腦中的反映。這缺乏些什么叫需求,它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社會的方面。需求是客觀的,需要則是主觀的,是對客觀需求的一種主觀映象,一種主觀意識。
這也是速配感情的一大難關,對反也許正符合了你的需求,但你卻不一定需要他。
第四,從速配節(jié)目的性質上來講,他里面的娛樂成分大于了情感成分,雖然節(jié)目能在瞬間給人帶來很多驚喜,但是每一個人都知道,里面的表演成分有多少。
第五,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早期經歷、學歷水平等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異,而認知差異可能會使得兩人的距離明顯化,由此造成交往困難。
速配成功的社會心理學原理,這就不得不提到兩個熟為人知的心理效應:
首因效應:在人們交往中這種比較重視******得到的信息,據此對別人下判斷,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對后來的信息就較不重視的現象,稱為首因效因。
近因效應:在與他人接觸中,對初交者形成印象,所依據的材料往往在時間上有一定間隔,因而材料出現的次序對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都根據間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這種現象稱為近因效應。
這是非常影響人際交往的兩個效應,但同時都帶有一定的主觀偏差。
至于暈輪效應,可以拿來解釋某些情況下的“一見鐘情”和“神速迷戀”。
暈輪效應:也稱光環(huán)效應,指對他人知覺的一種偏差傾向。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個良好印象之后,就會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好,這個人就被一種積極的光環(huán)所籠罩;反之也一樣,如果一個人被認為是壞的,那么他就被消極的光環(huán)所籠罩,從而也就被賦予其他不好的品質。
另外就是期望,人往往會對另一個人所處的角色做出主觀期待,一旦發(fā)現期待與現實不符,便會感覺受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