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李女士一到夜里就發(fā)愁:人都困得不行了,可一躺到床上睡意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眼睜睜熬到天亮。這日復一日的折磨,使她對失眠有著莫大的恐懼和痛苦體驗。
李女士這種病人在夜幕降臨時,會無意識、不由自主地進入擔憂恐懼程序,我們稱之為預期焦慮。盡管早早躺下,緊閉雙眼,但腦子卻在一刻不停地胡思亂想,這些想法都是負面的,自然擾亂了睡眠。白天,病人感受著人困馬乏、效率低下的痛苦,更強化了對睡眠的期待與對失眠的恐懼。如此惡性循環(huán),使病情由輕至重。
仔細問診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類病人失眠多是事出有因,如矛盾摩擦,親人出事,自身健康出點小問題等。他們?yōu)榇松鷼馍匣?,悲痛,影響睡眠后仍窩在心里,未能及時疏導化解。病人的個性特征多為惆悵型、敏感型,表現(xiàn)為多慮、多愁、多疑,聽風是雨,夸張放大。他們對失眠十分畏懼,病人的口頭禪是“今天又沒睡著”。
情況真如病人所述,連續(xù)多少天不睡,或每天只睡個把小時嗎?從調查看,許多病人家屬反映,某某時段聽到病人打鼾聲,可等起床后,病人卻不承認。這種似睡非睡,臨床上稱之為缺乏睡眠感,是睡眠質量差,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失眠。這種狀況,仍能使機體得到一定休整。由此可見,比起失眠來,這種病態(tài)心理才是真正的隱患。
由于緊張恐懼,悲觀失望,影響到病人的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他們會出現(xiàn)不同的軀體癥狀,如:頭昏頭痛,心慌胸悶,腸胃不適,發(fā)涼發(fā)熱等,或生理指標輕度異常。他們誤以為患了腦供血不足、高血壓病、頸椎病、心臟病、胃病、甲亢、更年期綜合征等,認為這些病與失眠有關,反復和擴大檢查范圍,其結果,進一步加重了心理應激,致使內分泌持續(xù)失調,軀體和睡眠障礙有增無減,病情反而變得撲朔迷離。
其實,他們患的是一種因害怕失眠而失眠的恐懼癥。要解決他們的失眠問題,必須先幫助他們擺脫對失眠的恐懼。
首先,讓患者別把心事憋在心里,及時傾訴宣泄。其次,運用反向作用的心理機制,忽略睡眠,淡化睡眠觀,反而會“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三,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