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自離開母親的子宮,就開始了人生的“離別”之旅,每一次離別,我們或有擔(dān)憂,或有不舍,或有期盼…… 所以,每一次離別都是有意義的,都不是簡簡單單“離別”。
自從踏上了離別的征途,就開始了人生的單向旅行。當(dāng)我們咿咿呀呀的掙脫父母的懷抱,踉蹌著邁出自己獨立的******步開始,我們就再也不能回到母親的“襁褓”。即便我們有多么害怕外面的世界的兇險,我們依然需要勇敢的離別。而此時,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擅長接納又鼓勵的環(huán)境,這就是心理學(xué)中說到的健康的“客體關(guān)系”。心理學(xué)家們關(guān)于客體關(guān)系理論的假設(shè)是這樣說的,兒童與撫養(yǎng)人的關(guān)系型態(tài)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后的人際關(guān)系。長大成人后,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被自己的團隊接受,能受到來自社會的尊重,熟不知,這其中有很多成分都來自自己成長環(huán)境的“含養(yǎng)”,那就是即便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掙脫父母的羽翼,我們依然覺得安全和有依靠。
終有一天,我們會遇上自己的愛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能與自己的“愛情”結(jié)合。談戀愛時,我們留戀花前月下,沉溺于紅豆相思。“一見鐘情”固然美好,可心理學(xué)家卻說,一見鐘情還不是真正的愛情,那不過是“移情”。試想一個男孩把自己對女孩子一切美好的想法集中到這個眼前的女孩子身上,欣賞她翩翩的長發(fā),款款的風(fēng)姿,迷戀她嬌羞的淺笑,純情的嗔怒……可是長相廝守的平談,終會稀釋海誓山盟的熱烈。于是,一方很快清醒過來了,轉(zhuǎn)身離開這段已經(jīng)淡而無味的感情,兩個人會先后幡然醒悟,在對方的未來里根本沒有自己。即便如此,這樣的離別也是有意義的。
有一天,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會找到自己可以托付終生的伴侶,不知為何,我們甘愿接受平淡,于是牽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從此進(jìn)入柴米油鹽、生兒育女的煙火生活,在平淡的歲月里,我們頓悟,當(dāng)年火熱的愛情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轉(zhuǎn)化為平靜的親情,就是這樣有親情相伴,我們才能走完一生。即便這樣相許終生的生活,也會終有一別。人生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離別中渡過,有些人跟我們擦肩而過,有些人與我們相許一生,但是不管怎樣,每一段的離別勾勒出我們?nèi)松囊饬x。
俗話說“酒逢知已,千杯少”,每一個人都渴望有三兩知已好友,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終有一天,我們會跟自己生活沒有交集的感情淡漠,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不思量,自難忘“,當(dāng)一個人想找一個知已傾吐時,不加思索的拿起電話就撥通了你的電話,一接通就是一陣大雨磅礴般的傾吐,你在電話里雖不能立即給他一個“雨過天晴”,但是那一刻卻叫他感到,你撐著傘陪著他站在雨中。此刻,僅僅是陪伴,就會叫他覺得安全,等一切恢復(fù)平靜,你收下雨傘,和他一起仰望晴空,轉(zhuǎn)身道別時,你們會又一次感慨友情的真諦原來就是這樣簡單、淳樸和酣暢淋漓。
人生苦短,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了愛情、親情、友情的烙印,但是終于有一天我們會要送別自己的至親、至愛。有人說世上就沒有“死別”,因為當(dāng)親人、愛人、友人離開我們了,我們的思念叫他們依然活在我們的記憶里,也就是說真正的忘卻是不愿想起的“生離”??梢娙松拿恳淮坞x別都是有意義的,即便是“死別”,也不是別離,他們依然在我們記憶和思念里。所以,朋友們珍惜生命里每一次的偶遇,你會發(fā)現(xiàn)離別是為了下次的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