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ygdhsm.com/UpLoadFiles/Article/2017-7/2017072317345090085.jpg)
作為心理咨詢師,以下這些對話你是不是很眼熟?
”聽說你是心理咨詢師——”
“你猜我現(xiàn)在在想什么?”(我不要)
“居然連這點心理都不懂!”(why not?)
“你們學心理學的是不是心理都有點問題???”(你好,再見?。?/SPAN>
“你可別看穿啊,我很沒有安全感的?!?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COLOR: rgb(136,136,136); PADDING-TOP: 0px">(……)
![](http://www.lygdhsm.com/UpLoadFiles/Article/2017-7/2017072317355995029.jpg)
然鵝,岳老師三十年前已經(jīng)機智地看穿了這一切。
請看岳老師1988年寫的——
學習心理學的煩惱
自從學習心理學以來,我就一直為一些困擾所煩惱,而且越積越深,今日寫下來,與世人說一說,也算是一種自我解脫吧!
學心理學的******個煩惱是必然要知道別人的心里在什么。
![](http://www.lygdhsm.com/UpLoadFiles/Article/2017-7/2017072317362364504.jpg)
這真是過獎了。心理學不過是想琢磨人的意念、情感、動機的形成過程,可從來要弄清楚那些意念、情感、動機到底是什么。
心理學可以把人的思維發(fā)展、情緒轉(zhuǎn)化、性格成長說的頭頭是道,但它沒法兒說得出人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
畢竟人心隔肚皮,我哪兒能懂得你心里在算計著什么?是好是歹,只有您自個兒心里清楚。
再者說了,心理學又不是“心里學”,它是一門正兒八經(jīng)的科學,不能與看相算命相提并論。要不然當初怎么不翻譯成心里學呢?
看來前人的措辭還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據(jù)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柯爾伯格[1]當初開創(chuàng)品德心理學理論時,經(jīng)常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是研究品德心理學的,你說說看這小子品德怎么樣?對此,柯爾伯格總是無言以對。
是呵,柯爾伯格能將人的品德心理成長分為三段六期,可他能分得清人的正念邪想嗎?他有那本事嗎?
學心理學的第二個煩惱是經(jīng)常被人指著鼻子罵:“虧得你還是學心理學的,連這點兒心理都不懂?!?/SPAN>
![](http://www.lygdhsm.com/UpLoadFiles/Article/2017-7/2017072317381921727.jpg)
這話讓人聽了更是哭笑不得。
心理學又不是魔杖,豈能讓人事事皆明,萬物皆通?
這就好比對醫(yī)生講:“虧得你還是個大夫,連這點兒病都瞧不出來!”或?qū)β蓭熤v:“虧得你還是學法律的,連這點兒是非都分不清?”再不就是對國家干部講:“虧得你還是個官兒,連這點兒事兒都處理不了?”
孰不知病忌醫(yī)己,師難及親,清官難斷家務(wù)事啊。
話說回來,生活中往往什么心理都懂的人還不是心理學出身的。
美國人際關(guān)系學大拿卡耐基一眼就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可他連大學都沒上過。
而美國心理學大師斯金納學問精深,影響至大,卻對“心里學”一竅不通,直至臨死前才被授予美國杰出心理學家稱號。而他的學生卻早有受封的啦!
所以,我現(xiàn)在不暴露身份,省得擔一世虛名。再不就換個身份出線,什么搞文學的、搞歷史的、甚至做記者的。然后在談話中甩出三兩句心理學的巧言妙語,博得一片喝彩之聲。那感受真是妙不可言!
學心理學的第三個煩惱是會被人懷疑自己也有些神經(jīng)兮兮的。
![](http://www.lygdhsm.com/UpLoadFiles/Article/2017-7/2017072317383667864.jpg)
這是從何說起吶!
心理學以揭示人類思維發(fā)展、情緒變化之奧妙為己任,以追求個人之******自我實現(xiàn)為目標。它使人更加明智,更加了解自我的成長,并更善于與人溝通。
所以說,心理學家個個都是梁山好漢,絕對不會誤入歧途的。
再者說了,憑什么學心理學的人就這么倒霉!人們怎么不懷疑一下學社會學的人是不是都不合群,學醫(yī)的人會不會都是病怏怏的,或?qū)W政治的人個個都是野心家呢?怎么就偏偏趕著對學心理學的人有這么高的警惕性?真是想不通!
學心理學的第四煩惱是會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這家伙是學心理學的,小心點兒啊?!?/SPAN>
![](http://www.lygdhsm.com/UpLoadFiles/Article/2017-7/2017072317385576851.jpg)
這句話要是從積極意義上去理解還可以,畢竟心理學三個字有一定威懾作用,讓人聽了吃驚受怕是情有可原的。
其實,難得我們心理學家能在別人面前有點兒自信。畢竟心理學曾有過三起兩落的經(jīng)歷,居然神秘尚存,威風不減,實在難能可貴了。
但這話從消極意義上理解就十分不中聽了。您說您到底要防什么呢?難道是怕我猜透您的心思?還是怕我認清你的真面目?
說實話,我要是真有那本事,您這么想我也不冤,可我確實沒那本事,你這么想豈不是冤枉好人嗎?
話說回來了,怎么學心理學的人就要被人防著點兒呢?人們怎么不想著去防備那學經(jīng)濟的人會坑你的錢?或是防備那學生物的人會想著拿你做實驗?咳,冤吶!
煩惱也罷,倒霉也罷。學了心理學就是過河卒子,只能勇往直前了。據(jù)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2]當初在全力投入心理學研究之前,曾經(jīng)受了一段漫長的心靈探索,其煩惱程度難以言喻。
筆者當年在哈佛讀書,且居家之處距詹姆士故居僅有箭步之隔。每每上學路過此地,我都不禁在想他當初之煩惱是否正是我今日之憂。
但轉(zhuǎn)念又想,既然他老人家挺了過來,并有非凡之建樹,那么我也該能挺過來吧。
于是繼續(xù)闊步向前,奔向威廉·詹姆士大樓(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所在地)。
好歹,也得往前走呵!
(1988年寫于哈佛大學)
感悟心理咨詢
學習心理咨詢,首先要解答自己為什么要學的問題。
心理咨詢就是要使人比原來活得更輕松﹐更快活﹐更自信。
任何一個心理咨詢過程,無論其性質(zhì)有多大不同,時間長短上有多少差別,本質(zhì)上都是要幫助來訪者從自卑和迷茫的泥潭中自己掙脫出來。
病忌醫(yī)己,師怕及親,自家人不可做心理咨詢。
咨詢者與來訪者的關(guān)系走得越近,心理咨詢就越難開展。專業(yè)上講,這叫作“關(guān)系性無能”。
一個心理咨詢學員與其咨詢理論選擇有什么關(guān)系,這其實是一個咨詢學員不斷反思的問題。
咨詢學員不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就不會認識到自己在咨詢實踐中的種種盲點,也就不會培養(yǎng)出自我認識的完全透明度。
學做心理咨詢吧,你會變得態(tài)度更樂觀,思想更活躍,感情更細膩,說話更準確,觀察更細致。
![](http://www.lygdhsm.com/UpLoadFiles/Article/2017-7/201707231740491713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