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二十九,做完最后一個個案,已是下午五時,關(guān)鎖好心安草的門戶,我深深地吁了一口氣。終于可以放下了,一年的工作全都結(jié)束了。也只有此刻才是真正的無牽無掛,這是一年里最輕松的時分了。我邁著輕盈的腳步,打開汽車發(fā)動機(jī),二、三檔油門,伴隨著音樂,慢悠悠地回家轉(zhuǎn)。但見路上行人熙攘、車流如龍,步行街兩旁,已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各式貨攤披紅掛綠,小商小販吆喝著,街道上彌散著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
從車窗外看見那碩大的紅色燈籠,神經(jīng)似乎有一種觸動,心上也有些許興奮,但轉(zhuǎn)眼卻瞧見那燈籠全都是機(jī)器做的通電塑料燈籠,完全不似那種手工做的布式燈籠,映襯著燭光的朦朧美。想起剛才姐姐在電話中的一句話:過節(jié)有什么意思,只是提醒歲月催人老而已、、、、、、一種傷感油然從心底升起。現(xiàn)時的春節(jié)真得沒有什么意義了。沒有什么想吃,也沒有什么想穿,吃也不香、喝也不香,所有的物質(zhì)都是稀松平常,一切因為沒有了期待而變得索然無味。
父母早已不在,我再沒有父母可孝敬,孩子又遠(yuǎn)在異國他鄉(xiāng),團(tuán)圓的含義不復(fù)存在?;蛟S是上了年紀(jì),春節(jié),對我來說就意味著休息與打掃衛(wèi)生。還有,就是那一份略帶憂傷的懷念。
打開自己覺知的門戶,十五分鐘的回程,因為堵車開了四十分鐘,卻體驗了興奮、驚異、無意義、孤獨感,還有一種就是認(rèn)識到的生命不確定感,以及面對它們時,向好奇和有趣方面的逐漸轉(zhuǎn)變過程。
除夕日,我和丈夫聊起孩童時期春節(jié)的那樣一種期待,那樣一種幸福。
小時候,剛進(jìn)入臘月就會對過年充滿期待,記得每日會在屋內(nèi)容易看見的地方用粉筆劃著記號(那時侯住的是土墻草房子),和現(xiàn)在某某活動倒記時差不多。期待著能敞開肚皮吃幾頓好的;期待著或許能有一身新衣服穿;更期待著因為期末拿到了一張獎狀得到獎勵;期待著在初一一大早連餃子來不及吃,去長輩們挨家挨戶拜年,希望盡可能多地“拜”來壓歲錢、瓜子、糖塊(當(dāng)然最想要的是錢)……!那些個“期待”確確實實值得期待!
忙年,大概在春節(jié)前半個月就開始了,全家上下,因為食品是按定量、定計劃供應(yīng),所以要提前一周去排隊買帶魚、豆腐,我最喜歡吃豆制品中的豆腐泡,那時的豆腐廠就在我家附近,所以早早地起來排隊,一邊排隊,一邊想著吃那豆腐泡燒白菜,該是怎樣地甜美可口。媽媽會在年前的頭幾天里買一個大豬頭,我在小女孩時,每每看見那個紅臉、長耳朵的豬八模樣十分害怕,但媽媽為了讓我們鍛煉耐心,要讓我和姐姐學(xué)用攝子去除清豬毛,一個年上,有了豬頭,就什么都有了,鹵豬耳朵、豬舌頭、豬頭肉、豬皮凍、豬頭糕等,因為嘴饞,雖怕了它,也要吃了它,桌上因有了豬,再配些蔬菜,便豐富得不得了。
除夕的下午是最讓人懷念的,吃過中午的團(tuán)圓飯,就開始打漿糊,作為最小的女兒通常我是跟在爸爸身后看對聯(lián)貼的正不正,貼好后爸爸用笤帚掃一下,以便春聯(lián)平整服貼,到了下午家家戶戶門上都貼上了紅紅的春聯(lián),往常熱鬧的街道一下子冷清的很,那一下午世界似乎是萬籟寂無聲。到晚上家家戶戶又都張燈結(jié)彩了。小些年紀(jì),我便和門口的那些孩子們?nèi)ネ婺切熁ㄅc炮仗,男孩子們多玩炮仗,而女孩子們則玩那種紙做的叫“的的景”的閃光棒,女孩子們就等著手中的那一束光茫劃過黑暗的天空,邊跑邊劃,邊劃邊喊,那一煞興奮,照亮了幼時的心房,盡管那個時代我們家是受壓迫者,但那春節(jié)時的歡愉,卻勝卻平日無數(shù)的不幸。春節(jié)那幾日的快樂是跟別人家一樣的。
除夕的晚上是媽媽最忙了,她要在正屋里支起大鍋,放上沙子,開始炒花生、炒瓜子,那瓜子都是我們夏天吃西瓜時候攢的,媽媽讓我們在邊上用鏟子不斷地翻轉(zhuǎn),不一會兒,房間內(nèi)便充滿瓜子花生的香味。然后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包餃子、包湯圓。邊做事、邊守歲。那時還沒有春節(jié)聯(lián)歡會,守歲是孩子們的一件大事,媽媽會叮嚀,要堅持呀,有時一會兒就熬到十二點了,有時卻很難熬到,躺在床上,或醒著、或夢里,聽著鞭跑聲聲,真得興奮又長大了一聲。
第二天,初一早上,睜開眼睛,則全是驚喜,床頭桌上擺滿了各式糖果與點心,五顏六色,新衣服壓在被頭、枕頭底下是媽媽在我熟睡后塞的壓歲錢,兩個腿伸進(jìn)媽媽烘烤過的新棉褲,那溫暖真是貼心。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新鞋,這是女孩子過年最開心的事了,可能只是舊棉襖外的一件花布罩衣,就能讓我這個小丫頭美得“骨頭沒有四兩重”。如果再遇一雪天,在雪地里瘋耍,可是映襯地亮麗,靈光與鮮活,那種純樸的快樂,真是不可得了。
初一至初五都是去給長輩們拜年,那自然會有一些賞賜。記得還會隨爸爸去那海州小舅爹家玩,每年的春節(jié)大約是初四,高高的海州城門上總要多幾個調(diào)皮的晚生,其中就會有我一個,小舅爹家的那一餐那才算作是真正的大餐,臨了,吃著,還要帶些著回來。小舅爹家是海州的富裕人家,所以許多年的春節(jié)去小舅爹家拜年也是一個不小的期待。
當(dāng)那些“期待”得到不同程度實現(xiàn)時,是那么珍惜,把戰(zhàn)利品保存得非常仔細(xì),糖和瓜子藏在自認(rèn)為很“保險”的地方,把總共或許只有幾塊錢的壓歲錢看護(hù)得異常仔細(xì),晚上睡覺前要摸一摸,早上兩眼睜開******件事就先摸摸還在不在…等過了半個月后,再和其他伙伴比一比誰的剩的最多!那份自豪或失落的感覺無法用語言表達(dá)。
就這樣過年的新奇,一直要延遲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前夕,父親也會為我們姐妹幾個準(zhǔn)備幾盞紙糊的燈籠和一小把紅蠟燭。我們拎著紙燈籠在巷子里跑來跑去,和其他孩子一道組成了一條長長的火龍,整個街道都被照亮了。我樂滋滋地走著,那時候感覺自己才是與人家一樣的孩子,紅撲撲的小臉因為這盞燈籠而燦爛,整個童年也因為這紅紅的燈籠而有了些許地滿足……拿在手上的燈籠必須小心翼翼,一步小心,就被里面的蠟燭燒毀了,提著燈籠走路的勁道就婉似仙女下凡塵,現(xiàn)如今那步行街的紅燈籠雖有樣子,卻不好玩,真正令人嘆息。
除夕里,與老公閑話這兒時的幸福,他也絮叨著他的兒時春節(jié),我們相互感染著這懷念的幸福。
感謝父母,所有的節(jié)日記憶都是你們付與我的快樂。不知道我有沒有能力也帶給我孩子這樣的記憶。
今兒,除夕晚上唯一還有些等待的,只是那年年歲歲相同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隨著十二時的鐘聲響起,心頭 想起的是蘇軾《守歲》中的“兒童強(qiáng)不睡,相守夜喧嘩……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詩里所云,情趣叢生,如今再也尋它不著了。
聽見鞭炮響起,竟有些煩躁,推開窗戶,十二時的煙花飄散在天空,雖然美麗,卻很遙遠(yuǎn),它已經(jīng)模糊了我那份曾經(jīng)歡喜的心情. 滿天禮花,卻不及兒時幾分錢“的的景”的心頭振奮。 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我們從食物、衣服、沐浴、大自然中得到的快樂,在物質(zhì)豐富的今天,卻是一去不復(fù)返了……
春節(jié),依然是人們最看重的,但卻只是一個形式和概念而已。
對我而言,就是很好的休整,但,于無意義中那一份兒時的懷念,也許喚起的正是對生命的無限敬畏。
生命的敬畏,對存在的敬畏是無窮無盡的,即使我們深受觸動的是人生短暫感或不確定感,但敬畏就在那里。生命的意義在于體驗。
我有過兒時春節(jié)的快樂、也體驗了現(xiàn)時春節(jié)的平淡。
心安草李重嘉2013年春節(jié)原創(chuàn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