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心理咨詢資訊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膽子小,當眾講話常常不好意思,遇到困難時常退縮,性格比較內向,心理學上,將這些行為稱作“退縮性行為”。專家介紹,不自信的孩子往往會因為性格問題影響到之后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現。家長都希望這樣的孩子變得大膽一點,勇敢一點。那么如何才能讓膽小的孩子遇事不退縮,敢于與他人交往呢?就此,記者也采訪了北京市總工會心理專家團隊的老師。
孩子生長在這個社會,就要學會與人交往,這是其社會化的一個過程。但是,有些孩子膽怯、退縮,做什么事都不能獨立地完成,讓人擔心。這一類孩子的氣質類型屬于典型的抑郁質,膽小、善感、比較孤僻、心很細。只有詳細地分析、了解孩子的膽怯原因,再針對性地進行教導,才可以真正幫助到他們。
導致孩子膽怯心理的原因
膽怯是一種消極心理,它使孩子不敢勇往直前,做事畏手畏腳,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孩子自主性沒有得到發(fā)展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8個月~3歲之間,是實現自主性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會了走路、說話,生活范圍更加擴大,表現出心理的能動性,如愛提問,愛模仿,愛做游戲,并產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識。在行為特點上,喜歡爭著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現得頑皮、不聽話,這是自主性發(fā)展的表現。如果家長不認識這一特點,總是不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fā)展,使他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膽怯心理。
家長過度批評使孩子自尊心受挫
家長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膽怯。還有一種情況是,對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為習慣,家長不從愛護的角度去關心和幫助孩子,而采取責備和取笑的方法,也會挫傷其自尊心,使他們形成膽怯的心理。
孩子缺乏與人交往的鍛煉
有些孩子成長的范圍較小,從小很少與人來往,除了父母、長輩,極少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極少有拜訪親朋好友的機會,長久下來,孩子變得不知如何與人來往,怕見陌生人,怕在大家面前講話。 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鬼啊等來嚇唬孩子,使其受到驚嚇,在孩子心理上留下了陰影,致使孩子變得膽怯。
三招幫孩子克服膽怯
提升自信心
“我家孩子有點膽小,總是一個人玩,不敢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薄拔壹液⒆佑悬c口吃。上幼兒園后,總是悶悶不樂,別的小朋友都能很快玩到一起,可他卻不太合群,甚至不敢開口和別的小朋友說話?!薄拔壹液⒆娱L得慢,比同年齡的孩子都矮上一截。別的小朋友老取笑他是小矮人,他因此很自卑?!薄诤⒆咏逃^程中,上述情況往往是家長們所苦惱的。專家指出,克服膽怯,培養(yǎng)自信心在孩子教育過程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專家給出了三種方法,幫助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多與孩子交流
創(chuàng)設和諧愉快的親子關系
專家指出,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首要的方式是家長們的積極態(tài)度。不管在家庭還是學校,家長或教師對孩子流露的感情及表示的態(tài)度,如微笑、贊許的眼神、輕撫等,對孩子都含有積極評價的意義,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會對孩子的自我意識產生深刻的影響。調查發(fā)現,自信心較強的孩子大多家庭關系融洽,父母對他們很關心,對他們的愛好、提問、甚至對他們的朋友均很感興趣。在他們的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受到同樣的重視。這樣愉快的親子關系是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的基礎所在。
鼓勵孩子多參與活動
讓孩子嘗到成功的滋味
家長不僅要關心幼兒的饑渴冷暖等生理需要,關心他們體格的健壯和正常發(fā)育,還要關心他們的精神需要,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做,凡是幼兒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去想。”美國的家長在孩子兩三歲時就讓他們自己吃、自己睡。孩子走路跌倒了,父母絕不攙扶,讓他自己站起來,讓孩子在自立中磨煉。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脫衣服,到鄰居家或隔壁班級借還東西,幫助小朋友鋪、疊被子,幫老師分發(fā)碗、筷、拿取食品及玩具、教具等。專家指出,積極地參與各種活動,是孩子產生自信心的重要源泉。只要孩子努力了,家長就要肯定孩子的表現,適度鼓勵孩子。
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亦然;對好勝心強、意志力差、易受外界影響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F在有些家長不惜一切代價想讓孩子成名,未按孩子意愿而提出過高要求,孩子學不成,大人也搞得頭暈腦脹,打擊幼兒自信心。專家指出,其實,當家長發(fā)現期望值不再適應孩子時應及時調整,以避免孩子產生強烈的挫折感,使孩子能樹立達到成功的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