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在家里經(jīng)常搗亂,我們可以肯定,孩子還有他們的另一面,用愛去做的一面。
伯特·海靈格曾經(jīng)在一個教養(yǎng)院為問題女孩和她們的父母辦過一個講座。在所有的家庭排列中都出現(xiàn)了同樣的愿望:“親愛的媽媽/親愛的爸爸,寧愿離去的是我而不是你?!?/SPAN>無論是教養(yǎng)員還是父母,原來誰也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如此之深。當這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教養(yǎng)員、心理醫(yī)生和孩子的父母們才明白,為什么這些女孩會有問題。其中有個女孩吸毒成癮并企圖跳樓自殺。在家庭系統(tǒng)排列中發(fā)現(xiàn),原來她的父親想尋短見。父親想追隨自己死去的父親而去。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對父親說:“寧愿死的是我而不是你。”
解決辦法:應(yīng)該告訴女兒,她的痛苦解除不了父親的痛苦,只能使情況變得更糟。女兒可以說:“親愛的爸爸,請留下吧,如果我也留下,請為我祝福。”
一些其他的基本因素對孩子的教育同樣很重要。在每個家庭中丈夫或妻子都帶有一些來自父母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自然是有差異的。孩子會遵循和認可那些父親或者母親的價值觀,或者是他們自己認為是重要的價值觀。
例如,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倡導(dǎo)的是她的價值觀,孩子盡管表面上服從母親,但背地里遵循的卻是父親的價值觀。孩子表面上做著母親要求去做的事情,但背地里卻做著母親不讓做的事情。孩子出于愛心想讓父母雙方都滿意。這是一種下意識的思想。我們也可以把這視為他們與處于劣勢的父母一方站在一邊。
比如說,如果一個離婚母親對她的女兒說:“別像你父親一樣!他是個廢物,一個最不道德的人!”孩子便與父親站在了同一邊。她會變得越來越像她的父親。而如果母親說:“你可以學我,也可以學你父親?!蹦敲春⒆泳涂梢圆蝗W父親的缺陷。如果父母能密切注意他們的孩子,他們就能發(fā)現(xiàn),孩子究竟愛他們什么,程度如何。
把那些父母在向?qū)Ψ奖硎咀鹬睾蛺鄣臅r候獲得成功的東西用在孩子身上同樣會有效果。把那些父母用在對方身上并不成功的東西用在孩子身上同樣也不會靈驗。那些傷害夫妻雙方的東西也會傷害到孩子。
由此得出解決辦法:父母通過相互尊重達到對孩子的尊重。另外,父母雙方可以統(tǒng)一到一個新的、代表雙方價值觀的價值體系上來。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價值體系。如果父母統(tǒng)一了思想,孩子也就知道了自己該干什么,他們就會有一種安全感并愿意遵循父母的意愿。如果母親對孩子的期望總是與父親的不同,孩子必然會感到無所適從。
還有一個建議是有關(guān)父母行為的。如果父母有了過失該怎么辦?為了繼續(xù)維護父母的威信,父母不應(yīng)請求孩子原諒。如果父母確實做錯了什么,他們可以對孩子說一聲:“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