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雨然
精神分析認(rèn)為,我們每人的人格都是在6歲以前形成的.換句話說,6歲以前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往往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曾今有人這么形容孩子,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看你父母在上面怎么畫,你畫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也有人不認(rèn)為這種說法。如果孩子不是白紙,那孩子是什么呢?
我個人是這么認(rèn)為的,孩子肯定不是一張白紙,孩子是一張已經(jīng)畫好了線條的畫,也就是這幅畫已經(jīng)畫好了,只是沒有上色而已。而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每個家庭環(huán)境不同,那么生出來的孩子也就不同,也就出現(xiàn)每幅畫都不同。抽象化來說,有的孩子是山水畫,有的孩子是田園畫。。。。。由于孩子自己是畫,能給這幅畫上色的不可能是孩子,只能是別人。那么誰是替孩子涂色的人呢,可以肯定的說,能替孩子涂色的就是養(yǎng)育孩子的人。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幅山水畫,你就要用心的去研究、去感受這幅畫什么地方該上綠色、什么地方該上白色、什么地方該上灰色,你按照這幅畫的需要去上色,那么這幅畫就會成為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成為一幅有價值的畫。
反之,你給這幅畫上的色是按照自己(父母)的需要、自己的喜好去上色,本該按這幅山水畫要求上色,你偏要給它按田園畫的需要去上色,可能這幅畫已經(jīng)面目全非了。這幅畫會成為什么畫呢?我想可能既不是山水畫也不是田園畫了。
這就好比我們做父母的在養(yǎng)育我們的孩子的時候,往往是我們自己小時候沒有完成的愿望,總希望通過孩子來完成?;蛘呤俏覀兏改冈瓉砗軆?yōu)秀,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必須也要像自己一樣的優(yōu)秀。否則就會太丟父母的面子,使父母在朋友面前、在同事面前抬不起頭。結(jié)果就好比一幅畫已經(jīng)失去這幅畫原有的美了,也就變得是四不像了。這樣發(fā)展下去,孩子既沒有成為孩子自己,也沒有成為我們父母需要的孩子了。父母也不喜歡、孩子自己也不喜歡的有問題的孩子了,我想我們做父母的都要學(xué)會去反思,我們給孩子的愛都是孩子需要的嗎?我們該如何去培養(yǎng)一個人格相對健全的孩子,能夠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呢?
本文選自:南京曉然心理咨詢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