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會在群里遇見~
沒有天生的父母,也沒有天生的孩子。成長路上,我們一起走。
前幾日幾個朋友聊天,聊到了養(yǎng)寵物的事。
甲問,養(yǎng)貓的話,多久給它洗一次澡。
乙答,一年洗個三次就好了,貓咪自己會把自己照顧得很干凈的。因為貓咪曾經是獨居動物。身上若有氣味,不利于它們的存活。
我當時聽到這個地方,忽然很受觸動。貓咪自我清潔的動力,就是出于生存本能,或者說動物本能。而這是每一種生物體內都存在的,是寫進基因里并且代代相傳的。
這世上存在缺乏求生本能的物種嗎?也許有過。不過可以肯定,它們早已滅絕了。
可是,很多時候,父母們會認定自己的孩子缺乏這種本能。比如,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餓了會要吃的,渴了會要喝的,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冷了會添衣服,熱了會減衣服。他們更難以相信,離開父母的刻意管教、隨時監(jiān)督和糾錯,孩子們會主動愛上學習,并把學習這個事獨自做好。
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我們的孩子生下來以后,就是一只小動物,是Baby animal。盡管相比于其他生物,人類的嬰兒期偏長,并且顯得柔弱,但是這并不意味孩子的生命力就弱。
他們餓了就會知道找吃的;渴了會知道找喝的;累了就會知道休息;難過了就知道求抱抱??傊?,孩子的身體里,早早地就寫好了一種向上的生長本能。只是,這種鮮活的本能,最后往往被父母的擔心、焦慮等侵蝕掉了。
譬如我認識一個孩子。他已經讀小學一年級了。每天的作業(yè)是什么,都是放學后媽媽在班級群里各種詢問才確認。大家一起出去玩兒,這位媽媽就拿著隔汗巾、水杯、一盒子水果點心,緊緊追隨在孩子身后。
媽媽抱怨說:你看,他根本不知道要水喝。我要是不隨時提醒他,他就渴著。
真相卻是,這個孩子之所以不去要水喝,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開口要的必要。
再譬如學習這個事,這是大量父母關心的問題。
很多父母忽略的一點是:學習原本也是一種本能。
比如孩子說話,有人刻意去花大把的時間教過孩子嗎?但是孩子們卻學會了。但凡學過第二語言的都知道,學習一種語言有多難呀??墒侵灰玫搅苏樟系暮⒆?,最后都順利地學會了他們的母語。
孩子們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學習。
而那些最后逃學、厭學的孩子,或者學習習慣懶散、各種拖延毛病集于一身的孩子,深究下去都會發(fā)現(xiàn),不是他們智力有問題,是他們和學習的關系出了問題。
這些孩子一般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里呢?孩子除了去學習,其他事多數(shù)被包攬了。孩子除了學習,除了學習好,沒太多別的選擇。當他成績下滑,不是他自己的問題,而是一家人的問題。不是他接受不了,而是他一家人接受不了。
就是這樣,父母硬生生把孩子的事變成了自己的事,把孩子原本天然具備的內在的學習動力給剝奪了。孩子壓力很大,且覺得學習不是自己的事。這就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可能:
一種是孩子跟父母說,我很累,我受不了,我不想上學了。這還是比較好的情況,因為至少說明孩子還能夠表達他自己。
一種是孩子出現(xiàn)身體上的癥狀,比如他會經常莫名頭疼。會身體不舒服。只要你不然給他上學,他就好了。
一種是孩子言語上應承,行為上各種磨洋工。
磨蹭。通過這種磨蹭,去向父母宣告自己的主權。
還一種,是變成乖乖小孩,為父母而活。但是這樣的小孩最容易出嚴重心理問題。
還記得前些天有個頭條新聞嗎?一個天才男孩,從小在母親嚴厲調教下非常早慧,十幾歲就上了中科院碩博連讀??墒?,最后他仍然沒能撐得住,退學了。為什么退學呢?他獨自去讀大學的時候,剛好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自我第二次覺醒的時候。他嘴上不跟媽媽對抗,卻用行為跟媽媽進行了堅定的反抗。他通過被退學告訴媽媽:
人生是我自己的,我不想為你而活,我想做我自己。
當然,放下焦慮,從容育兒并非易事。因為這將是個漫長的自我成長之旅。如果你對自我成長感興趣,亦對閱讀感興趣,那么歡迎加入我們。
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