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臨床咨詢久了,自然會發(fā)現(xiàn),在來訪的神經(jīng)癥患者中,強迫癥和抑郁癥最多。較新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需要治療的神經(jīng)癥患病率為12%—26%,在醫(yī)院門診就診中,有20%-50%的病人為神經(jīng)癥患者。其中抑郁癥、強迫癥患者分別占9、8%和8、6%。現(xiàn)代生活中,為何有如此多的抑郁癥和強迫癥?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本文想對強迫癥臨床問題進行一番評述。
一、對強迫癥外形的素描
如果我們用較夸張的語言描述強迫癥患者的個性特征,完全可以這樣說,強迫癥患者他們是:
一群不茍言笑的思想家、批評家、理性主義者; 神色凝重、眉頭緊縮、儼然“憂天下之憂而憂”之士; 他們的穿著打扮非常講究“不講究”:不能講究新潮、另類、夸張、浪費,但必須講究樸素、干凈、整潔; 為人處世:謹小慎微、一絲不茍。 常用的口頭語:決不能、千萬別、簡直是、絕對是、我什么都明白、我就是控制不住…… 他們是一群“太”太多的人: ——太富于:自我審視、自我反省、自我責備; ——太多的是:思考、琢磨、再思考、再琢磨; ——太大的是:理想、抱負、雄心; ——太重的是:良心、道德、責任; ——太關注的是:是與非、對與錯、合理與非理; ——太重視的是:規(guī)范、條理、秩序; ——太難的是:做決定時的選擇與放棄; ——太累的是:控制不住要想不該想的、要做不該做的; ——太苦的是:與自己的強迫觀念作斗爭! 因此,他們又是: ——在常人眼里:追求完美的人; ——在管理者的眼里:是做事值得放心的人; ——在平和型的人眼里:是可親近的人; ——在活潑型的人眼里:是讓你“冒火”的人; ——在批評家的眼里:是無可挑剔的人; ——在藝術家的眼里:是找不到感覺的人; ——在精神分析家的眼里:是最執(zhí)著的求助者,最遵守預定的來訪者。
二、對強迫癥的心理解剖 1、性格解剖 常有人這樣說:世界上最深的是什么?是大海。比大海更深的是什么?是人心。世界上最復雜的是什么?電腦線路。比電腦線路更復雜的是什么?是人腦神經(jīng)。 這實際上說的是:看不見而又深不可測的是人的內心世界;看得見而又錯綜復雜的是人的腦神經(jīng)。大腦與內心(心理活動)是人體不可分割的兩大實體,只不過大腦是心理活動的生物基礎,對這以系統(tǒng)的生理解剖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真正深不可測和錯綜復雜就是指人的內心,換句話說,最復雜微妙的莫過于體現(xiàn)人類心理生活的人格因素。 心理分析師對人格結構的了解,就好比臨床醫(yī)師對人體組織結構的了解一樣重要。完整的人體包括神經(jīng)、心血管、消化、內分泌、骨骼肌肉等系統(tǒng)組成。哪一系統(tǒng)有病理改變,就會出現(xiàn)相應部位的疾病。人格結構對應人體結構,一樣也是由不同部分或不同因素組成,哪一部分有障礙,會出現(xiàn)相應的心理疾病。常見的心理疾病就是各種類型的神經(jīng)癥,而神經(jīng)癥又主要是指性格神經(jīng)癥,即有人格基礎的神經(jīng)癥。因此解讀神經(jīng)癥,就必須解讀人格結構。 對人格的研究最早而具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組成。特質理論家奧爾波特、艾森克認為:人格由五個基本因素(神經(jīng)質、外傾性、經(jīng)驗開放性、認真性、宜人性)構成。目前,心理學領域對人格的研究,是把特質、認知圖式和動機作為基本的單元。 那么,根據(jù)特質理論來對強迫癥的人格進行解剖,我們首先發(fā)現(xiàn):在人格五種基本因素中,強迫性神經(jīng)癥的這五個因素都偏離常態(tài)。其中,有三個基本因素嚴重變形。一是“神經(jīng)質”(特別高分)的特征:長期處于煩惱、緊張、不安全、不準確、憂郁、情緒化的狀態(tài)。二是“認真性”(特別高分)的特征:非常有條理、準時、自律、過分細心、沉著;三是“經(jīng)驗開放性”(特別低分)的特征:過分謹慎、規(guī)范化、習俗化、講實際、興趣少、無藝術性;綜合三個嚴重變形的因素看,強迫型人格異常的基本特點是內向、刻板化、表達溫情和柔情的能力有限;完美主義、過度投入事業(yè)或工作,過度排除享樂、猶豫不決,過度關注細節(jié)和步驟等。不過,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本質不在于人格特征的本身,而在于它的尖銳性或在精神結構中的主導性,以及它對人行為的影響。比如,一個人曾經(jīng)因自尊心的嚴重傷害而有了不能容忍缺點存在的苛求,決定了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完美”的行為方式。
其次,我們發(fā)現(xiàn),強迫型人格形成的扭曲路線:除了生物遺傳路線(有研究表明,強迫型人格障礙中有40%的個體差異由遺傳而來),強迫型人格還主要源于早期環(huán)境的殘跡性路線。這些環(huán)境要素包括: ①、胎內環(huán)境的“殘疾”。母親在懷孕期間,如果因種種原因而導致情緒處于極度憂傷、焦慮、敏感、恐懼等狀態(tài),會影響胎兒生命初期的情感形成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敏感度。我的一位來訪者,男性,50歲,長期嚴重的強迫性思維(控制不住地想象自己會患上癌癥)。他的母親性格孤僻、懦弱、敏感。他在胎內的第5個月到9個月期間,母親因為丈夫涉嫌刑事案件受審,而整天處于惶恐不安之中,封閉在家、不思茶飯、常做噩夢;母親生產(chǎn)后兩個月,丈夫被逮捕并判刑9年。母親曾這樣告訴過他:“嬰兒時,你吃奶的樣子好奇怪呵,總是吃著吃著,把頭一甩,望著我,像要說什么,然后又吃。如此反復好久;要么,干脆不吃,像是在反抗什么?!蔽覀兛梢钥闯?,孕婦的焦慮、恐懼性情緒,是一個人產(chǎn)生不安全的原始性情緒,是生命中胎內環(huán)境的殘跡性因素,它可以促使人在今后的歷程中,對生命安全需求具有高度敏感的反應。人們都恐懼患上癌癥,因為癌癥被視為絕癥,它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心理學意義上“恐癌”可象征“精神死亡”。該例中的男子,強迫性思考自己是否會患癌癥,正是他重復性地對生命和精神安全不能確定的焦慮情緒反應。因為他從生命初期就建立的不安全感,使他一直在用“是否會患上癌癥”來表達他對生命安全的懷疑,同時也表達著他對生命安全的強烈渴望。 ②、早期親子關系的缺損和發(fā)展資源的缺乏。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有其發(fā)展危機。如果關鍵系統(tǒng)(指父母客體關系和人際互動的外環(huán)境)完整,發(fā)展資源(指人格成長所需的情感養(yǎng)育)又不缺乏,那么,兒童走向成熟的發(fā)展工作則可預期順利完成,在以后的年紀里,出現(xiàn)“發(fā)展危機”的可能性減少。如果基本困難(如單親、寄養(yǎng)、壞的父母客體、或忽視情感發(fā)育等)出現(xiàn),并持續(xù)存在,其發(fā)展危機就會出現(xiàn)在相應的生命階段。比如,兒童初期(2到6歲),其面臨的人格發(fā)展是:自我控制、語言發(fā)展、自主性能力等。人格發(fā)展所需的發(fā)展資源是:父母應提供給孩子保護性環(huán)境(安全性、及時性、一致性的需要)、感官刺激(父母對孩子的肌膚接觸)、人際互動(兒童接觸和游戲)、感情交流(父母對孩子肯定性、贊賞性、支持性、思維開發(fā)性的交流,以及孩子在父母那里感受到、學到的愛與尊重)、異性父母的親密依戀關系等。如果這些是健全的,孩子的人格會健康發(fā)育。反之,孩子會出現(xiàn)敏感多疑、固執(zhí)、羞恥感等“發(fā)展危機”。 基于該階段的發(fā)展危機常見于當事人行為方面的障礙,如多動傾向及強迫性儀式動作。案例:19歲的高三男生小靜,強迫性思維和強迫性儀式動作6年(做事前,習慣性緊握雙拳反復晃動數(shù)分鐘),伴有頭痛、面肌緊張、下肢血液反流等體感癥狀。他的母親善良、懦弱、嘮叨;父親嚴厲、專制而冷酷。他13歲時,有一天獨自在家偷看黃色影碟,被突然回家的父母發(fā)現(xiàn),氣急敗壞的父親暴打了他一頓,母親罵他“你真不知羞恥!”。小靜在他厚厚的一本日記中有這樣的描寫:“我小學和初中的成績都非常好,那是父母的嚴格教育。可我從小就非常膽怯,是否也是父母的嚴格或嚴厲?別的孩子罵我,我只會哭;打我,我就跑。我是那么羨慕父親的強大、權威。但我也痛恨他的強大和權威。小時候我怕父親,是因為我弱小。長大了,我好慶幸我的個頭比父親強壯,可我還是怕父親,甚至靠近他,心理就直哆嗦!我極不服氣,我發(fā)誓,一定要超過他、強過他!”小靜強迫性思維是:“我為啥見著漂亮的女孩就興奮,而且有不尊重女孩的內疚,我究竟怎么哪?” 分析小靜的人格,他原生家庭缺損性的親子關系,使他的個性成長處于病態(tài)環(huán)境;在他發(fā)育的早期,雖然關鍵系統(tǒng)完整,雖然父母客體關系存在,但父母無意識扮演的是壞的客體。他們提供給孩子的,不僅不利于人格成長的正面撫愛和情感教育,反而是以冷酷、否定、貶低、控制等有損孩子心理發(fā)育的情感虐待方式,使小靜在個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缺乏基本的“營養(yǎng)”。雖然他身體在繼續(xù)成長,但心智出現(xiàn)了發(fā)展危機——自我懷疑、自卑和羞恥感。小靜應付自我危機的辦法,是不得不建立一個內心強大的理想自我——父親權威,來支撐和陪伴那個內心弱小的自我。但他建立的那個理想自我意象,同時又是他憎恨的客體意象。因此,他又不可能成為這樣的理想人物。這種自相矛盾的人格結構,使他在生活中既顯得那么充滿敵意、緊張和不安全感的神經(jīng)質傾向,又顯得那么高度謹慎、追求完美以確保他有一定的安全感。 2、良心解剖 強迫性神經(jīng)癥,除了有著強迫性人格基礎,還有著非常強大的超我。他們在某些職業(yè)關系中往往被看著是很值得信賴的人,但正因如此,他們可成為過分細心或良心(超我)的奴隸。為此,他們陷入同自我的沖突中,同自己的沖突高于同周圍環(huán)境的沖突。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受這種良心(超我)控制的強迫癥。 案例:艾女士,40歲,強迫性洗滌地板3年。小時候在父母和老師眼里,她是一個聽話、懂事、守規(guī)矩的好孩子;成人后在同事的眼里,她是一個踏踏實實、為人謙卑的好人。兩年前,她隨同家人回老家給過世的老人掃墓,不慎踩著了一座被人掘過的墳墓的泥土。當即她想到:這泥濘的土是被死人的腐爛液體潤過的,因而恐懼不已?;丶液?,她打算把腳上的鞋扔掉,但家里人一番勸導“這么高級的運動鞋扔掉太可惜,你不穿,我們可以穿嘛?!彼阆春蠓旁陉柵_上。某一天,她發(fā)現(xiàn)這雙鞋的一只被老鼠咬了一個洞,頓感一陣恐懼而惡心,便開始浮想聯(lián)翩:鞋被粘過死人漿,老鼠咬過鞋,老鼠會粘上死人漿,老鼠在家里跑來跑去,地板上會留下死人漿……從此,她每天不停地擦洗地板。 這樣的強迫洗滌行為,看似產(chǎn)生于某一現(xiàn)實事件,但在這件事背后,一定有當事者內心的某種情結。而強迫性洗滌情結幾乎都與情感或者性的壓抑有關。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強迫洗滌象征著洗滌污濁、清除有過錯感的攻擊傾向,或二者兼有。 在分析所有類似的強迫性神經(jīng)癥中,我們確實會找到洗滌行為的真正含義,那就是對某種本能沖動和心理愿望的壓抑。并會發(fā)現(xiàn)患者的敵意最初是指向童年時期阻礙了他的本能沖動的人。如果他的攻擊沖動伴有的較強的焦慮,攻擊性就較強地指向他同時還愛著的人。而這種內心的矛盾性使良心焦慮加重。由于“超我”過強,使有些強迫行為帶有自我懲罰的傾向。艾女士的強迫性洗滌,就有典型性的象征意義——洗去骯臟和羞恥感(鞋、老鼠、洞、泥土都有著典型的“性”象征意義的)!在分析過程中,得知她15歲時與某男生有過一次性接觸,從此她便背負著“我很骯臟、很低賤”的強烈恥感。為緩解自己內心“恥感”的焦慮,她用寫日記來自責、悔恨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不幸的是被母親偷看了日記,而遭到難堪的責罵。她的羞恥之心如雪上加霜,她說“當時的我,恨不得地下有個洞鉆進去永不出來!”可以看出,艾女士的心理生活,從青春時期開始,就處在本我沖動與良心需求之間的緊張矛盾中,而這份緊張被深深體驗為一種羞恥感。恥感是道德(超我)的產(chǎn)物或對立面。艾女士的羞恥感,讓她經(jīng)歷著情感痛苦和一種良心的折磨。她面對“臟”地板而反應出的惡心,象征地表達了她厭惡非道德的情感指向和性行為。她反復地擦洗,可解釋為繼發(fā)性防御過程,通過具有替代功能的防御性處罰(強迫性洗地板)來對抗強迫觀念,即對抗“污穢”的恥感體驗。 弗洛依德把權威主義良心稱為超我。權威主義良心內容來源于權威(父母、國家、宗教等)的要求和戒律,它的力量根植于對權威的懼怕和羨慕的情感。弗羅姆進一步論述到:善良之心是取悅于(外在化和內在化)權威的意識;罪惡之心是令這些權威不高興的意識。在小靜和艾女士的身上,可看到他們過強的良心(超我)形成中,明顯地受制于非理性父母權威的影響。非理性權威型的父母,他們動搖孩子意志的有效方法,就是要使孩子感到:所有性欲沖動的早期表現(xiàn)(如早戀)都是不好的!由于孩子的性欲沖動是必然之事,所以這種喚起恥感或罪感的方法很容易成功。如果孩子不像大人期望的那樣愛干凈、交“好”的朋友、懂禮貌,如果他不吃應該吃的東西,那么他就是不聽話的壞孩子。孩子在5歲左右,已具有了廣泛的有罪意識。他的本性的沖動與父母對此的道德評價之間的沖突,會構成一種持續(xù)的罪感(壞良心)的渠道。 其實,在每一種神經(jīng)癥的根源中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某一時期在反對非理性父母權威的斗爭中遭到失敗而留下的心理創(chuàng)傷。因為孩子的弱小,他必須依靠父母的愛,因為他害怕失去依靠,他必須壓抑對抗父母種種控制的沖動。這些創(chuàng)傷形成的特征,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衰退,并由虛偽的自我取代——生活在假想的理想自我中。比如小靜,他不得不壓抑對父親粗暴的敵意,并強迫性地要求自己像父親那樣強大。而艾女士,她的情感愿望與性沖動實現(xiàn)的結果,是以背負羞恥感而取代了品性的完美為代價,她不得不用強迫洗滌來雪恥和緩解她良心的焦慮不安。 3、思維解剖 思維是人的個性特征之一。心理學家榮格給思維的定義是:“思維是一種根據(jù)自身的規(guī)律用某種方式表達概念關系的心理功能?!? 人的大腦中有12對中樞神經(jīng),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職能,哪一對神經(jīng)出問題,會出現(xiàn)相應的身體障礙。強迫性神經(jīng)癥的思維,對應人的大腦中樞神經(jīng),應該是左腦半球主管思維的中樞特別發(fā)達。它就像中國的特別行政區(qū)深圳,其經(jīng)濟高度活躍一樣,是長期處于高度敏感而亢奮的狀態(tài),以致大腦其它區(qū)域相對“貧瘠”。比如,支配抽象思維、感性和藝術性的右半球大腦似乎處于“睡眠”狀態(tài)。 強迫性思維是強迫癥的基本表現(xiàn)。眾所周知,強迫性患者總是在和自己的強迫觀念作斗爭:“我努力使自己不去想那些事情,但就是控制不住要想?!逼鋵?,他并不知道,這種斗爭帶來的神經(jīng)和精神緊張,恰恰加劇了強迫觀念的力量。高壓導致反高壓,他越是強烈地排除某觀念,這一觀念就變得越強烈,越不可能忍受和不可排除。要想消除患者對強迫觀念的恐懼,就要分析患者所害怕的東西是什么。有一位患者,被“那年我高考后臨時改變了專業(yè)是否是一個根本的錯誤”這一觀念所糾纏,后來又發(fā)展到被另一觀念所恐懼:“想到自殺,是否就真的會自殺?”腦海里不斷地在想象這些永遠不會實現(xiàn)的東西。其實,他真正害怕的東西,是與“死”有關的東西,比如曾經(jīng)被害、被侮辱、被拋棄等感覺喚起了恐懼情緒,只不過表現(xiàn)出與恐懼有關的強迫思維而已。 形式上,強迫癥的人整天陷入與沖動的搏斗之中,在認識上卻極力想擺脫這些荒唐的念頭。我們要分析,當患者被強迫懷疑觀念所困擾時,他內心世界發(fā)生了什么?假定患者懷疑“煤氣灶關了”,他每當回憶這個事情時,總是覺得自己沒有把握,必須一再地重新回憶(思考)!于是他開始半信半疑,并在心理嘀咕:雖然我是關了煤氣灶,但我還必須重新回憶一遍以確認是否關了?;颊卟⒉灰庾R到,這時的他處在理性與情感的分裂狀態(tài)。他的理性告訴他“你沒錯”!在情緒上,他感覺到現(xiàn)在的答案又總是“沒對”!因此他被迫不斷地重復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內心,一貫占上風的是“理性主義”,對“哪些應該,哪些不應該”的事是非常清楚的。而長期受到冷落或抑制的感性生活,哪怕在內心世界冒出“火花”,很快會被理性主義理智地泯滅掉。但是人的情感愿望屬于人本能的東西,在行為上控制了,不等于在人的心理內容中給消失了。它只不過被強大的理性主義(超我)“壓抑”或者“隔離”在了無意識系統(tǒng)的某個角落。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某種情感成分比作“白娘子”,把理智成分比作“法海大師”,那么,強迫癥患者就是用他的“法海大師” 把自己的“白娘子”無情地壓在了雷峰塔下。可以說強迫癥患者是生活在意識分裂中的人,因為他強烈地意識又要強烈地否認意識。 因此,這就決定了強迫癥患者在許多思考判斷中,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從顯然性中體驗確定感。他沒有確定感,也就不能越過自己的懷疑,必定陷入無窮地重復思考。也可以說,強迫癥患者是真正意義上的懷疑主義者!這種對顯然感的無法確定,會導致認知的障礙,它反映出決策范圍內的本能的確定感受阻。我們用現(xiàn)象學的分析可以看到,正常人身上有本能的確定性,從而指導日常生活的行為,并擺脫了瑣碎決定的負擔。而強迫性患者是靠高度的警覺和過度的意識來補償他受阻的確定性(顯然感)的,這相當于他對心靈的過分補償。這種認知水平和決策水平上的障礙,迫使患者進入人為的自我審視,常表現(xiàn)出一種刻板的道德決定。他們對那些“總覺得沒鎖好門、沒寄出信、沒有關電源”等思考的格外地投入和關注,就像正常人選擇對象或職業(yè)那樣重視。
正是這種過分關注和自我觀察本身,就必定妨礙人的行為。比如,我們讓走路的人過分注意自己的走路行動本身,而不是用眼睛看路或看前面的目標,他就會成為一個步履艱難的人!小品《賣拐》非常生動地說明了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人的思維被控制在某一焦點上,使他的注意力過分地投入和關注自己的某一觀念或行為,她就會被這一觀念催眠,他就會成為這一觀念或行為的奴隸。奴隸是無條件的服從。如果這個奴隸的主人是另一個對象(客體),他就會遵從主人(客體)的意志。比如《賣拐》中的“ 受騙者范偉 ”,會心甘情愿而不惜代價地買下控制他思維的“趙本山”的拐杖。如果這個奴隸的主人,是他自己主觀的客體,他便會聽從這個主觀客體的意志而不得自由。因為奴隸本身就意味著喪失自由。所以,這個主觀客體如果堅持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觀念,淪為主觀客體的奴隸的自我,便會自動地或控制不住地為“防人之心不可無”而所思所想,并在任何事情上會做到謹小慎微!他已成為自己某一觀念的奴隸,不得不陷入強迫性思維的怪圈。所謂“鉆牛角尖”,就是這樣形成的。 最后,對強迫癥的剖析,還有必要澄清關于“重復強迫”和“強迫重復”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論無意識》理論中,出現(xiàn)許多“重復強迫”和“強迫重復”的詞語,但并沒有解釋兩者有何共性和差異,以及兩者的聯(lián)系。從精神分析理論可以得知,“重復強迫”所揭示的是患者身上被壓抑的根源性的東西。這個被壓抑的東西,就是某種情感的、觀念的或行為的沖動。而“強迫重復”指的是同類事物的無限重復。“重復強迫”和“強迫重復”在強迫性神經(jīng)癥的分析中,最能說明它們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也有共性。共性在于它們的沖突性質:都是被壓抑的沖動。根本區(qū)別在于: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即“重復強迫”指的是為補償性地滿足愿望而不斷地去想象(或在幻想中陶醉)被壓抑的東西;而“強迫重復”指的是,強迫性地堅持同一個手段本身。也就是,“重復強迫”中的強迫是指的內容:某種沖動或欲望,強調的是定性的東西;“強迫重復”中的強迫說的是形式——無可控制性,強調的是被迫重復同一種方式。比如,強迫性神經(jīng)癥的反復洗滌、檢查等,用“重復強迫”來說明,就是對蔑視沖動的反應。這個沖動是什么呢?內容也許很多,但性質一樣,都是危險的或非道德的。它構成了本我與良心(超我)的沖突,這是一種極端痛苦的內心體驗。為對抗內心沖突,逐漸形成了一些防御性手段——自動地、控制不住地思考,或不停地做事情,然后發(fā)展到“強迫重復”的階段。這時的患者已經(jīng)體驗不到自己的內心沖突的是什么了,而在這同一儀式中,他體驗著緊張焦慮的緩解。因此,強迫癥患者的癥狀,已成為他保護內心平靜的手段。治療的初期任務是要結束這種“強迫重復”。
三、對強迫癥患者的處方 強迫癥的治療不是本文的重點,想在一篇文章中詳述治療過程也是不現(xiàn)實的。在此我只想簡要地開出一個“大處方”:
處方一:早期預防。在做父母之前,檢視自己的人格素質,如果有神經(jīng)質的人格傾向或情緒障礙,勢必要有意識地進行校正和改善。 處方二:重視早教和親子關系調整。胎兒期,孕婦除了重視身體營養(yǎng)外,更要重視精神營養(yǎng):樂觀、大度、友善等;嬰幼兒期,母親需做到:理解和及時滿足、愛撫和身體接觸、撫養(yǎng)有規(guī)律性和一致性等。父親需做到:幫助母親和孩子互相分離,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種沉默的力量、一種平凡的英雄;他必須告訴孩子歡樂與苦惱的所在,教孩子如何面對危險,給他走出門外的勇氣和信心;幫助孩子學會處理悲傷情緒,比如告訴孩子,憤怒常常源自被傷害的感覺,并鼓勵孩子學會表達、適當?shù)胤磽艉蛯捜荨? 處方三:放棄對強迫觀念負責,做到對這些觀念的態(tài)度負責。 處方四:追求完美,意味著接受不完美。 處方五:承認個性的局限,才能使個性得以解放。 處方六:變“在想法中克服觀念”為“在行動中善待觀念”。 處方七:放棄追求絕對安全的愿望,意味著擁有安全感的開始。 處方八:背負“罪感”猶如過終生監(jiān)禁的生活。打開自我監(jiān)禁的枷鎖,必須從感覺和承認本能愿望開始,然后適當?shù)貪M足愿望。 處方九:喚起“我是……”這一情感體驗,了解自己的良心之心——我要什么?才可能恢復自我。 處方十:典型的強迫癥,需要接受系統(tǒng)的精神分析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