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的一項調查顯示,影響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親子關系問題,大多表現(xiàn)為父母與子女溝通困難,孩子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或行為;中小學生厭學問題;網絡、游戲成癮問題;青春期交友問題。相關統(tǒng)計顯示,近70%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涉及親子關系。厭學、網絡成癮等問題,有些也是從親子關系問題衍生而來的。
調查
四類問題影響 青少年心理健康
天津市12355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的一項調查顯示,影響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親子關系問題,大多表現(xiàn)為父母與子女溝通困難,孩子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或行為;中小學生厭學問題;網絡、游戲成癮問題;青春期交友問題。
該服務平臺所接聽的熱線電話中,85%是心理咨詢,12355青少年心理咨詢志愿者們每個月都要接聽近200個心理咨詢電話。
相關統(tǒng)計顯示,近70%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涉及親子關系。厭學、網絡成癮等問題,有些也是從親子關系問題衍生而來的。
? 疑問
孩子需要什么?
在接待咨詢時,心理咨詢師們常常會遇到家長提問: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12355心理咨詢志愿者、某重點中學學生心理輔導老師王曉燕說,當今的青少年在物質生活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shù)母叨?,他們所缺少的就是來自家庭與社會正確的愛以及對自我的認識。
有的人會說愛誰不會呀,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仿佛已經成為一種天性,不需要去學習。其實不然。愛,每個人都會,但是正確的愛就不一定是人人都能恰到好處地把握了。
王曉燕說,從家庭的角度來說,目前親子關系有兩種極端現(xiàn)象:一種是父母對子女過分關愛,事事管、時時管,結果效果卻不好?,F(xiàn)在的青少年,獨生子女占到絕大多數(shù),有的甚至是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物質上的予取予求,生活中的一片坦途,讓很多青少年喪失了對于挫折和困難的承受能力,有的青少年,學習中有一點不如意就厭學,然后躲進網絡的虛幻世界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有個別孩子竟因為一次考試的失敗而自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他們一旦離開了父母家人的保護圈,就顯得那么的無所適從。
另一種情況則截然相反,父母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給孩子的只是物質上的滿足,間接造成親情淡漠,親子溝通出現(xiàn)障礙。孩子因為不能在父母那里得到關愛就在網絡上或社會中尋求慰藉,有的因此誤入歧途。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親子關系的良好狀態(tài)。父母也管孩子,但是不全管,雖然做得不多卻都切中要害,其結果是孩子成長一帆風順??梢哉f,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
關鍵詞
親子關系
青少年親子關系問題是指發(fā)生在青少年與父母之間影響雙方感情投入和積極評價的情緒、態(tài)度和行為。形成親子關系障礙的主要原因有:
1、親子矛盾長期積累。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是影響親子關系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對孩子采用高期望、高控制、忽視或者放任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就可能建立起不恰當?shù)挠H子交往模式,積累大量的親子矛盾,導致親子問題的產生。如果父母長期不改變態(tài)度,就會形成長期、持久的矛盾沖突,青少年的抗拒性也越來越嚴重。
2、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與父母不愿意或者不善于讓他們取得平等地位的矛盾。
3、青少年缺乏控制情緒和解決沖突的能力。
4、現(xiàn)代社會日益明顯的代際差異。
現(xiàn)象
“錯愛”讓孩子很受傷
采訪時,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們不約而同談到了“錯愛”問題。
很多家長認為,我愛他(她)才會對他(她)要求高,這是為孩子好。然而,孩子們卻并不這么認為。
一個初中男生告訴心理咨詢志愿者:“我煩死我媽媽了,天天跟我嘮叨念不好書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過不上好日子,別人也瞧不起你。難道她天天這么喋喋不休,就能幫著我念好書嗎?”
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們認為,這種“錯愛”,其實是一種“軟暴力”。
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通常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如果忽略社會和學校的因素,家長是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壓力源”。
在12355從事青少年心理志愿服務的心理咨詢師東玉林說, 家長的“軟暴力”行為主要是由家長對孩子的過高要求引發(fā)的,家長試圖通過數(shù)落甚至是諷刺挖苦來促使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客觀上對孩子的表現(xiàn)進行頻繁甚至過度的否定,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靈傷害。這些“軟暴力”往往是打著愛的旗號實施的,不少家長潛意識里以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脫,從而使“軟暴力”現(xiàn)象的存在具有了某種“合理性”,有的家長甚至對此習以為常,其危害性遠沒有被家長們認識到。
東玉林說,父母對孩子的“高標準、嚴要求”看起來好像沒有錯,但這種標準是以家長意愿為中心的,有的甚至是脫離現(xiàn)實的,超出了孩子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這種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由于父母在家中具有某種強勢地位,孩子在受到家長“軟暴力”時,一般不會對家長進行直接回擊。但由此產生的不滿、煩躁、焦慮等消極情緒卻會在逐漸積累中成為一種潛在的危險。有的孩子會以失眠、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有的孩子則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以逃學、沉迷網絡等方式反抗父母。
! 警示
迷戀網絡緣于情感缺失
有一位煩惱的父親給12355打來電話,他的兒子正在上初中,原先學習成績還算可以,他和孩子媽媽自然希望孩子的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也經常從同事朋友子女中找出好的榜樣,督促兒子。沒想到近半年來,兒子寫作業(yè)的時間越來越短,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本來他和兒子有約定,寫完作業(yè)就能上一兩小時網。眼見兒子總是很快號稱作業(yè)寫完了,然后就泡在網上打游戲,他到學校一了解,才知道兒子每天的作業(yè)根本就沒有完成。這位父親大怒,扯掉網線禁止兒子再上網,其結果是兒子放學不回家,直接去了網吧。
接待這一咨詢的心理咨詢師趙欣指出,青少年的網絡沉迷往往只是表象,深層問題是親情缺失、壓力沉重等,因此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過度上網,采取的措施不應該只是簡單粗暴打擊,而是必須找到真正問題所在。
趙欣說,拿掉電腦、扯掉網線這些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不可能終結孩子對網絡的迷戀。因為商家在開發(fā)網絡游戲的過程中也是絞盡腦汁,比如把游戲的情節(jié)做得非常逼真,而且游戲的過程沒有終結,不像普通的棋牌形式游戲以一盤一局來算,下完就終了,網絡游戲是無休止地升級,挑戰(zhàn)性越來越強。現(xiàn)在青少年的學習壓力越來越重,而網絡游戲則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寬松的虛擬世界,青少年在網絡游戲中可以宣泄壓抑,找到成就感,體會到的快樂要比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多。學習壓力過大、人際關系緊張都有可能促使青少年迷戀網絡,家長在尋找問題癥結、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深刻體會以下幾個詞:尊重、理解、了解、鼓勵。必要時,要及時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千萬不要等到情況發(fā)展到非常嚴重時才求助。
專家觀點
不要讓孩子心理太疲憊
有個孩子念了十多年的書,經歷了無數(shù)的大考小考,你問她,你為什么學習,她說:“為了我爸我媽?!甭牭竭@個答案后王曉燕哭笑不得。他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方向的船怎么能駛得遠呢,更談不上到達彼岸了。
王曉燕說,目前,社會上相當多的人已經把分數(shù)、院校等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使得很多家庭當中父母對子女的關心更偏重于分數(shù)、成績,而并沒有真正地去關心他們,給予他們所需要的空間和快樂。家庭和某些社會認知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讓青少年的疲憊感越來越重,心理問題也層出不窮。
因此,家長不要認為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就是關心孩子了。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質,還有心理的撫愛 。正像有個孩子所說:“我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愿望而疲于奔命,我就是他們在人前炫耀的工具!”這樣的親子狀態(tài),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虐待。
親子障礙切忌滾“雪球”
“我女兒早戀,離家出走了……”
“我兒子不去上學,整天泡在網吧里……”
“孩子已經半個多月不和我們說話了……”
12355接待的心理咨詢中,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這也折射出一個現(xiàn)象:家庭中的親子關系障礙,往往不能解決在初期,直到“雪球”越滾越大,家長已束手無策時,才求助外力解決。而此時矛盾已比較尖銳,解決起來非常棘手。
心理咨詢志愿者廖麗、王興永指出,由于現(xiàn)在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再加上一些父母的過度保護,不少孩子在人際交往能力上有所欠缺,在同學之間如何相處、如何對待青春期異性吸引、如何處理與老師的關系等問題上常常出現(xiàn)困惑,家長不能正確引導甚至處置失當,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排解壓力,反而導致親子關系日益緊張,最后形成“熱戰(zhàn)”或“冷戰(zhàn)”。因此,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指出,出現(xiàn)親子關系障礙要盡快找到癥結所在,及早解決,不要把“雪球”越滾越大形成難融的“堅冰”。
學會與孩子“共情”
一位上初二的男孩的媽媽給12355打來電話,講述孩子與同學打架,受到老師的批評后,已經一個多月不去學校上課了,每天到網吧去上網。父親教育孩子很嚴厲,平時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誤,就用訓斥的方法進行批評,也動手打過孩子,孩子也服管。但是這一次訓斥和打罵都不起作用了。
心理咨詢師趙欣在進一步了解情況時得知,男孩在小學6年級時成績是全校前10名,進入中學以后,學習成績下滑。孩子目前發(fā)生的情況,是多方面的。首先孩子升入中學后的環(huán)境變化,老師的變化,學習課程的變化,使孩子產生了不適應,又不會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成績下滑,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家長對孩子關心了解不夠,教育方法也不對,不能及時根據(jù)情況的變化幫助孩子合理調整。這次發(fā)生了與同學打架的事情,孩子認為老師處理不公平,他又找不到宣泄的方法,無法改變這些事實,就采取了逃學的方式,一下子鉆進了網吧。
趙欣說,家長一定要學會同孩子產生“共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千萬不要打壓孩子,要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的處境,當孩子的情緒得到宣泄之后,他們的思維會理智一些,從心理上也更能接納父母的意見。這時候,家長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很理解你,知道你現(xiàn)在遇到的問題,我們幫助你一起解決。然后跟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并且著重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再婉轉地向孩子提出改善自身不足的建議,逐步進行正確的引導。
給子女“無條件健康的愛”
心理咨詢志愿者毛麗萍認為,孩子們在成長中最需要的,是家長“無條件健康的愛”。她說,無條件并不是溺愛,而是以孩子的內心感受和心理需求為基礎的愛,注重的是孩子內在人格的完善。家長首先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灌輸給孩子。要學會務實,克服心中的完美主義傾向。
青少年時期正是人格的完善階段,孩子渴望被了解和尊重。針對家長與孩子的相處之道,她提出了六點建議:
——了解這一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適時地調整對待態(tài)度。
——以“朋友樣式”做好傾聽、平等溝通、疏導、鼓勵和引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
——尊重孩子個性化發(fā)展特點,不強求孩子走父母自己期望或安排好的路,不與他人孩子比較。
——尊重獨立自主要求,給予適當空間,不過度干涉。
——正確看待青少年的社會交往和情感需求,不放縱、不強化,做好適時的引導。
——合理科學地使用網絡,不走極端。既不放縱,也不絕對禁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