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攻擊是美國心理學家J.Dollaed 和N.E.Miller于1939年提出的概念或假說,是指當一個人的欲望和動機不能滿足,目的不能達到時,他會本能的向引發(fā)挫折的挫折源發(fā)起猛烈攻擊。
這種攻擊有兩種基本的方式:一是比較外顯的或暴露的,也就是直接向挫折源發(fā)起正面的,直接的一個攻擊,比如我們在報紙上或電視上??吹降挠行┦俚哪凶託⒑蛘邆Γㄈ鐨莸龋Ψ降男袨?,更常見的如我們堵車著急的時候經(jīng)常會罵前面的車等。除了以上這種外顯的直接攻擊挫折源的方式外,另一種方式是隱含的或隱形的,也就是受挫折者并不直接的向挫折源發(fā)起攻擊,二是把全身心的能量集中起來去攻擊他物。這是一種比較隱含的方式,甚至很多時候需要認真的分析才能知道。比如有的女人失戀后,會很瘋狂的購物,或很瘋狂的吃東西,這就是一種把能量發(fā)泄在他物之上的攻擊行為,其瘋狂程度和仇恨及挫折程度成正比。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隱形的挫折攻擊是指向自己,既向自身發(fā)起攻擊行為:如用煙頭在身上烙疤痕、自毀自殺等行為。
精神分析學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沖動,這種沖動起初是朝著自己本身而發(fā)的,與這個沖動相對的是生命本能,生命本能的最初目標是自衛(wèi)及自足,而且本質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死亡的本能設法使每個人走向死亡,因為只有死亡——這個最后的休息里,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焦慮、恐懼及掙扎等,這種自毀的沖動受生命本能的壓制而減弱,或改變了方向,或以各種形式偽裝起來。也就是說,是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zhàn)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這種毀滅力量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自罪,甚至自傷或者自殺。比如一些人喜歡咬指甲,在手臂上劃傷自己、在身體各個部位穿孔扎眼等,還有人可能成為一個被虐待狂,享受自己身心疼痛。當這種力量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從而成為侵略性、虐待性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