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快媽媽
吳姐有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叫小志。前幾天,吳姐對我說了她兒子的事情:
原來,小志的班主任老師向吳姐反映小志上課小動作太多,不認真聽講,不是亂動書本就是用筆在紙上亂畫,再不就是亂擲紙團打同學。吳姐想,小志正處在學知識的階段,如果不管他現(xiàn)在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會讓他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制力更差。
于是,吳姐對小志說:“小志,老師希望你上課注意力能集中一些,不要影響其他同學,這樣吧,從今天起,你在家里當40分鐘的機器人?!?/P>
小志雖然不愿意,但媽媽的話不敢不聽,小志坐在椅子上,沒有5分鐘,就開始動來動去,吳姐看到小志又坐不住,只好用懲罰的方法,小志動一下,吳姐就拿小棍敲一下,可不管媽媽怎么敲打,小志就是坐不住。
吳姐警告小志道:“上課時除非老師叫你回答問題,否則雙手和雙腳都不許動,要不,看媽媽怎么訓你!”
雖然吳姐一直提醒小志上課要注意力集中,不要搞小動作,但小志就是無法管住自己,照樣是亂動亂說,老師批評小志,小志覺得上課一點意思也沒有。
聽了吳姐的介紹,我對她說:“小志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自律,讓孩子真正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并自覺地控制自己。如果僅僅是你的督促是沒有多少效果的?!焙髞?,我跟吳姐講了一些培養(yǎng)孩子自律性的方法,吳姐答應回家去試一試。
專家點評
孩子缺乏自制能力,根源往往在父母。小志小時候其實也是一個有一定自律性的孩子,后來吳姐上班后,小志就養(yǎng)在奶奶家里。奶奶對小志十分溺愛,總是什么事情都隨著小志,不管小志做什么,奶奶從來不問不管。漸漸的,小志就變得缺乏自律性了??梢?,父母對孩子小時候的遷就和溺愛,是對孩子最壞的教育,只會讓孩子隨隨便便,做事只憑自己喜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小孩子喜歡亂說亂動,本來無可厚非,但是,自我控制能力是個人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個人的成長乃至成功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或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就有可能在有意或無意之中侵犯他人的權利,同時自己的權利也會受到威脅;缺少自控能力,也會常常與別人發(fā)生沖突,違反社會規(guī)則,失去耐心,因而也會失去獲得成功的自我保障因素。因此,讓孩子從小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非常重要。
“懶”媽媽心得
高爾基說過:“哪怕對自己一點小的克制,都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笨梢?,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尤為重要。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媽媽也需要有一些小竅門,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改掉壞習慣。
心得1:愛孩子并不是毫無原則
許多父母總是不知道如何去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能力——管教過嚴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死氣沉沉、缺乏活力;過于放縱,又會讓孩子變得嬌氣、任性,事實上把握好這個“度”正是父母教育的關鍵所在。媽媽應該明白,愛孩子并不是任由孩子隨心所欲,而是要給孩子訂立一些原則,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并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例如,帶孩子去商場購物時,抗誘惑力差的孩子見了自己喜歡的商品,可能會對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這時,媽媽應該明確地對孩子說明,哪些東西是可以買的,哪些東西是過一段時間可以買的,哪些東西現(xiàn)在不買,以后也不會買。媽媽一定要堅決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讓孩子見什么要什么。孩子經(jīng)過一次次的“失望”,自控能力就會逐漸提高。
心得2:少說教,多利用外在的因素
晴晴看電視到了癡迷的程度。她特別愛看少兒頻道,不管是紅果果和綠泡泡主持的《智慧樹》,還是月亮姐姐主持的節(jié)目,她是一個也不愿放過。有時候她臉上的神情會隨著電視情景的節(jié)奏一起一伏,有時哈哈大笑,有時還自言自語。
因為看電視,晴晴的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早上更是起不來床,上課也沒精打采的??粗缜邕@個樣子,媽媽開始擔憂起來,看電視沒節(jié)制,不僅影響學習,對晴晴的身心發(fā)展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于是,媽媽想了一條懶招,刪除少兒頻道,讓晴晴找不著。雖然少兒頻道的每個欄目都是為孩子打造的,但是整天滾動播出,孩子沒完沒了地看,也不適合,為了改掉晴晴看電視沒夠的毛病,媽媽決定先刪除少兒頻道。
下午,晴晴放學回來,和往常一樣打開電視,發(fā)現(xiàn)沒有少兒頻道了,她連忙叫媽媽:“媽媽,你快來看??!少兒頻道怎么不見了?”
媽媽裝著什么都不知道:“是嗎?媽媽看看再說?!?/P>
媽媽幫著晴晴搜索了一會兒,媽媽故作遺憾地對晴晴說:“哎呀,媽媽也找不到,可能是電視臺出故障了,說不定明天就好了?!?/P>
沒有了少兒頻道,晴晴似乎對其他的電視節(jié)目不感興趣,只好安心做作業(yè)。
在吃飯的時候,晴晴還在問媽媽:“怎么今天少兒頻道就沒了呢?”
媽媽在心里竊笑,不用一次次的喊,也不用苦口婆心的勸說,晴晴吃完飯就去自己的臥室看書了。
第二天晴晴回來,還是沒有看到少兒頻道,晴晴抱怨起電視臺。媽媽說:“不播少兒頻道是電視臺的事情,媽媽也沒有辦法。”
過了幾天,晴晴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接受了不看少兒頻道這個事實。
一段時間后,晴晴也不再癡迷電視了。晴晴既有了活動的機會,又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媽媽不顯山不露水的做法讓晴晴在學習上變得自制起來。
聰明的媽媽并沒有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不要看電視,而是讓少兒頻道暫時消失。這個簡單的做法減少了親子之間的沖突,孩子在被動的情況下只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
心得3: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
有位心理學家曾把一群四五歲的孩子集中在一間屋子里,并告訴這些孩子,有一些很好吃的糖果,如果現(xiàn)在要吃,每人可以得到1顆糖果;如果等他辦完事情回來,就可以得到10顆糖果。結(jié)果,等心理學家關上門走后,孩子們的表現(xiàn)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了一顆糖就吃,而有的孩子能抵御誘惑,一直等著心理學家回來,得到10顆糖。
心理學家通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用堅韌、頑強的毅力克制自己欲望的孩子,更穩(wěn)重可靠,更能快速地適應環(huán)境,人際關系更融洽。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則顯得固執(zhí)、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壓力易退縮,面對競爭易發(fā)慌。這個實驗很好地說明了自控能力對于一個人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等待。當孩子向父母提出某些要求時,可視情況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讓孩子等上一段時間后再實現(xiàn)他們的愿望。孩子有了這樣的體驗后,就有了經(jīng)驗,想要得到東西,就需要耐心等待。于是,孩子逐漸就能培養(yǎng)起耐心和自控的習慣。
心得4:用游戲訓練孩子
游戲是孩子都喜歡的活動,而且游戲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規(guī)則性,經(jīng)常和孩子玩游戲,可以使孩子在懂得規(guī)則的基礎上,不斷訓練抗誘惑的能力,讓孩子的自制力得到發(fā)展。
比如,媽媽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的活動。媽媽發(fā)指令,并和孩子一起做游戲。游戲開始前,媽媽告訴孩子可以自由活動,當媽媽發(fā)出“我是雕像”的口令后,參與游戲的媽媽和孩子必須像雕像那樣定住一動不動,雕像的姿勢可以由孩子自由選擇,可以是人物的各種動作,也可以是各種動物的特定動作。如果誰先動了,誰就被換下。
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我是雕像”等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習慣,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